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潘 富
文言文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作为传承民族文化、吸收历史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径,本文试着就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我国具有悠久的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而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的主要载体就是文言文。因此,做好文言文的教学工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了解祖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传承我国优秀的文化精髓。但遗憾的是在许多教学活动中,并没有对文言文给予足够的重视,甚至成为教育改革的“盲点”。“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老师觉得难教,学生觉得难学。
对于文言文的教学,以前的方法是,逐字逐句的解释翻译,进行“满堂灌”,学生是被动的学习者。教改后,却有很多老师走向另一个极端,就是“放羊式”的教学,或是表演,或是自主学习,缺乏老师有效的引导。这些都从某种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的时期,为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为进入高一级学校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基础,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文言文的教学可以这样进行。
一、课前的预习准备
上课之前,要求学生先通读课文,对课文有初步的感知。大致理解课文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以及牵涉到的一些文学常识,试着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在预习中要求学生基本能解决字词的解释,并试着根据注释翻译课文。教师应鼓励学生在上课之前做好预习工作。现在的工具书以及相关的配套学习资料学生基本上都能找到。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理解的自己理解,不能理解的,可以先试着和同学探讨。查阅相关的资料,为课堂的展示做好准备。如果在预习中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记下来,带到课堂上由师生共同解决。老师应做好引导,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既有个人预习,也有合作式预习。鼓励学生在课前多解决一些问题,对于预习做得比较好的学生及时表扬肯定。
二、课堂的教学策略
能选入我们课文的文言文篇目,都是文质兼美,久经考验的文章。学生应在掌握好基本的字词后深入理解文言文的价值。在课堂上,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逐字逐句地解释翻译,但也不能不管基本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老师应随时抽查学生的预习情况。由于有了课前的预习,相当部分的学生已经能大致熟悉课文。不能理解的字词,师生共同解决。疏通文义这一环节尽可能放到课外,即课前的预习上。课堂所解决的是学生认为比较难的,或者是经常出现的句式。课堂上鼓励学生自己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体会、收获。然后同学、老师相互补充,形成对文章比较全面的理解和认识。在老师的引导下,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认识课文的价值所在。课堂里留出一定的时间来检查学生课堂的学习成果。可以通过提问、作业甚至随堂小考来实现。
三、课后的布置
课后的作业布置是对课堂学习的巩固,是对课文的再思考,对问题的再发现。除了完成书面作业外,还得完成老师布置的过关作业。过关作业一般包括对基本文言常识、重要字词、要求背诵的课文的记背,另外要求能翻译课文。这样,在积累文言文常识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更好地学习文言文。老师把每天要过关的内容布置给学生,学生自己到所在小组的组长那里背,然后老师再抽查。课后鼓励学生一帮一,对于帮得比较好的及时给予奖励。由于有了过关制度,学生学习有一定的压力,自然在学习时会更投入一些。让学生积累一定的文言文基础,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些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才能更好吸收这些精髓。笔者的这种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为取得了进步而乐于接受。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文言文可行的教学方法很多。不论用的是何种方法,都应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掌握该学到的知识。能真正培养学生文言文掌握能力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81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