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德育落实到位 塑造创新人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笃发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德育本质上是塑造创新人格的教育。因此,德育落实到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
  
  一、落实德育的科学基础
  脑科学、神经生理学和思维科学等研究成果表明,具有高度分工的人脑左右半球之间由胼胝体连接沟通,从而使两半球的功能相互配合、相互补偿,以保证大脑功能的高度统一。个体在接受事物和信息时,以大脑的整体性结构功能完成感知或思维过程。无论是抽象思维的分析、综合和概括,还是形象思维的想象、联想和内化,都伴随着情绪、情感的发生和影响。这是大脑的物质机能决定的。
  《中国少年非智力个性心理特征问卷》中包括了抱负、独立性、好胜心、求知欲、自我意识等方面的测题,经过多年的预测、筛选、复测及标准化过程,取得了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它为人们选拔超长儿童提供了非智力方面的准确指标。
  “应试教育”中的智育偏重于知识信息的记忆和储存、轻视能力和德性的培养,使大脑的一部分机能超负荷发展,而其他许多机能则被压抑,也就自然构成了创新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障碍。创新品质是人的德、智、体、美、劳各项素质全面发展的结晶。研究创新人格,其实质是对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深化研究。
  
  二、德育是塑造创新人格的教育
  人生,从人的主体意识和自我发展来看,是人对自然与社会的认识、适应、利用、改造的过程,也是一个人在立身处世中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的过程;是自为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四类本性的基本表现。所以说,德育的本质是塑造创新人格的教育。
  创新人格包括:
  (1)敏锐的观察力。对事物永远抱有一种兴趣和疑问。
  (2)积极的心理承受能力。在挫折面前能很快调整自我的心态。
  (3)自尊自信。在任何不利环境下都不动摇自我的信念。
  (4)坚忍不拔的性格。不因一时的困难挫折而放弃个人的想法和计划。
  可以概括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本来就是德育的任务,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则是德育和智育辩证统一的结果,德育是实现这种统一的关节点。
  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要求教育者牢固树立学生主体的思想,真正认识到学生是有独特的内心世界和巨大生命潜能的个体,应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和鼓励学生大胆求异,质疑探索,积极提出新思想、新制作、新方法。由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始,通过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情景和活动,使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新精神得以充分释放。
  
  三、德育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节点
  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线称为关节点,是事物发生质变的前提条件。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是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协调统一的结果。人的良好品德和个性对人的智力和创新活动起着导向、动力、调节和支撑作用。在智育的常态发展中,德育到位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节点。
  每一个正常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创新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人的智力的集中表现。在人的心理过程中,智力过程不是独立存在的,如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都是对问题的兴趣、动机、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的支撑下进行的。这些起支撑作用的心理因素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表现为:对事物的好奇心,强烈的求知欲,勤奋的学习态度,爱科学、爱创造、爱事业、爱祖国的情感,崇高的理想,进取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抵抗挫折、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信念等,这些被称为非智力因素,是人的品质和个性的表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协调发展,才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这说明人的健全的个性是人的知识修养与人的品德修养的和谐统一,人的创新能力实质是这种和谐统一结出的果实,德育则是结出果实的前提条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82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