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教师课堂话语中间接言语行为的语用功能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马晓华 张俊薇

  摘 要: 言语行为理论对英语教学有着极大的指导作用。它强调说话就是做事,做事意在取效。教师话语既是教师执行教学任务的工具,又是学生语言输入的最大来源。它的成功运用对课堂教学会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本文基于Searle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通过对其语用功能的分析,探讨运用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指导教师课堂提问和反馈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的问题,以此提高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效度。
  关键词: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教师课堂话语 语用功能
  
  一、引言
  言语行为理论源于英国哲学家奥斯汀(J.L.Austin)。他在1962年发表的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论言有所为》)被认为是言语行为理论的奠基之作。书中提出语言不仅是描述客观世界的工具,而且是一种行为,即言语行为。奥斯汀之后,美国哲学家、语言学家塞尔(J.R.Searle)将言语行为系统化并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即有话不直说,不以常规的、规约的表达方式说出,而采用委婉、迂回的说话方式,因而说话者的意图需要一定的推理才能明白。间接言语行为的表达与语言结构有关、与言语发生的语境、说话者的意图等内外部因素有关,而为什么采取这样的结构则隐含着一定社会文化因素和情景因素。因此,对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理解和运用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把语言结构的字面意义和语境的隐含意义结合起来,并准确地理解语用者的言外之意。
  教师话语在外语教学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王银泉在《第33次国际英语教师协会年会侧记》一文中引用Steve Walsh的话,Walsh指出,外语课堂与其他课堂教学最大的不同在于:语言既是学习的目的,又是教学的媒介。它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及学生的语言习得都是至为关键的。所以教师话语的成功运用与否,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并且积极或消极地影响学生语言的输出。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中,学生成了课堂的主要“活动者”,教师是课堂的“管理者”、“辅导者”和“引导者”(应惠兰,1999;周星、周韵,2002)。教师的角色从课堂的主导者转换为课堂的引导者之后,教师如何恰当地使用课堂话语这一问题就变得至关重要。
  二、间接言语行为分类
  1.常规性间接言语行为。
  常规性间接言语行为指已被约定俗成地表达了间接言语行为,也就是说常规性间接言语行为中话语的字面意思与说话人的真正意图基本是一致的,它已形成一种惯常使用的标准格式,听者不需要费尽心思考虑说话者的真实意图,即言外之意,只需根据自己在日常交际中非常熟悉的句型做一般的推理就可以听出说话者的言外之意。
  2.非常规性间接言语行为。
  与常规性间接言语行为相比,非常规性接言语行为会更加复杂、隐晦和不确定,这是因为在非常规性间接言语行为中,不常用那些惯常表达法来表达意图,致使言语的字面意思和言外之意相差太远。在这种情况下,听者要理解弦外之音,即间接言语行为,语境就显得很重要了,即听话者和说话者必须拥有共同的背景信息,也就是说非常规性间接言语行为更多地取决于已知的背景信息,取决于语境。
  三、教师话语的类型
  教师话语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为组织和从事教学所使用的语言,可以粗略地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同教学内容直接相关的英语教学话语;另一类是同教学内容无关,但起着组织与引导教学作用的英语课堂用语。由于在教师话语中课堂提问与教师反馈对课堂质量起着更直接的决定作用。本文重点针对这两者进行分析。
  1.课堂提问。
  教师话语的一个重要类型就是课堂提问,提问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而基本的环节,许多教育家都作了精辟的论述。课堂提问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并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自我强化”,而且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语言掌握情况和检查其理解,促使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外语学习环境,课堂提问对于学习者的第二语言习得尤其重要。课堂提问所涉及的问题可分为两种类型:参考性问题和展示性问题。参考性问题指的是无确定答案,学生在回答时可以各抒己见、自己发挥的问题;展示性问题指的是那些答案确定、提问者要求回答者将既定答案说出来的问题。通常认为,使用参考性问题更加贴近真实自然的话语模式,使学生在回答时进行有创建性的自我表达,可以增加学习者在课堂上的语言输出,培养英语交际能力,进而促进语言习得。因此,教师多使用参考性问题可以使课堂上有更多的交流,而展示性问题在课堂以外的环境很少用到,所以建议教师酌情使用。
  2.反馈语。
  反馈语是指教师对学生的表达进行理解性的反应,并做出评价或进行纠错等,它是教师话语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反馈可分为积极反馈和消极反馈。教师通过给予积极反馈,不仅可以使学生知道自己正确地完成了任务,而且可以使学生拥有成就感,增强学习动机,更愿意参与课堂活动,大部分学生希望自己的表现得到肯定。所以教师反馈的语言不应该是笼统的“good”,“right”,而应具体些,让学生明白自己哪说得不错,哪里还有待改进,对其他同学也能起到间接指导作用。消极的反馈包括:忽视学生的回答,学生回答正确教师不表扬;急于对学生出现的语法、语音、用词方面的错误进行纠正,中断学生的回答。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不同反馈,对学生造成的心理影响是不一样的。积极的反馈对增强学生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思维等方面都起着积极的作用;消极的反馈,特别是教师对学生的批评,往往使学生感到羞愧,并使他们在课堂上处于被动,不敢回答问题,学习兴趣下降,并放弃试图做出正确回答的努力。
  四、教师课堂话语中间接言语行为的语用功能分析
  只要对人们日常使用的语言稍加观察,就会发现语言具有间接性。也就是说,人们出于礼貌或者为了避免尴尬常常“拐弯抹角”地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图。在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这一语用功能的指导作用变得更加重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以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为指导,并教会学生理解且加以实践,那么课堂教学往往会取得理想的效果。下面是运用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语用功能分析教师课堂提问和反馈的实例。
  1.间接言语行为是一种社会关系的反映,用以建立适当的人际功能,而这种人际功能的建立是完成交际意图的前提。(T=teacher,S=student)
  T:Now I want a student to answer my question.
  S:Could you give me a clue?(The student hesitates for a while)
  T:That’s OK.
  在我国以“教师为中心”的外语课堂,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即使不懂不会,也不敢说出来。适当地使用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不仅可以打破僵局,而且能促进课堂交流的顺利进行,实现交际的目的。上述对话中如果学生和教师之间没有运用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两者之间的对话就会中断从而影响正常的交际。
  2.用于礼貌的请求,使听话者乐于为说话者“效劳”。
  T:Would you please tell me the main idea of this passage?
  S:I’d like to do it.
  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并非人人之间都有一定的约束力,在这“松散性”的社会结构中,听话者既可以做说话者所做的事,又可以谢绝,甚至不予理睬。因此,说话者尤其是教师,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需要采用一定的提问策略和方法,从而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问答。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应放下“架子”,采用温和的方式使学生乐于为之“效劳”。

  3.用于委婉的谢拒,尽量减少和避免伤害说话者的面子。
  S:I’m sorry.Can I recite the text after class?
  T:You promised me to finish it on time. (How foolish you are!You couldn’t do it last time.)
  4.用于批评忠告对方,但用间接言语行为会使批评忠告造成的伤害和威胁尽量降低,维系说话双方的关系。
  T:You can do better if you prepare a little earlier.
  T:I would suggest that you practice more in your spare time.(Stop,you are totally wrong.)
  当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反馈时,积极的反馈会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而且会保全他们所谓的“面子”,提高他们学习兴趣、拓展思维;相反,消极的反馈则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扼杀其学习兴趣。善于使用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教师会尽量避免去伤害说话人的自尊并试图用最易被接受的方式鼓励学生去改正错误,取得进步。
  由以上例子可见,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对教师的课堂提问和反馈起到非常积极的指导作用。新时期英语课堂强调语言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授语言的存在形式,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语言存在形式及其内容的分析和交流,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因此,英语课堂应该是一个“问题提出并得到有效回答”和“教师对学生表现进行合理反馈”的场所。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适当地运用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并能教给学生相关的理论知识,这样双方在课堂提问和反馈时就会自然地达成共识,削弱教师与学生间的“权力等级”,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交际目的,从而促进语言的习得。
  
  参考文献:
  [1]Austin,J.L.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Oxford:OUP,2002.
  [2]Searle,J.R.Expression and Meaning: 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Speech Acts Cambridge:CUP,1979.
  [3]Searle,J.R.Speech Acts: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Cambridge:CUP,1969.
  [4]刘君红,范杏丽.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说略.外语教育,2003,(0):39-43.
  [5]汤燕瑜,刘绍忠.教师语言的语用分析.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19-23.
  [6]王银泉.第33届国际英语教师协会(IATEFL)年会侧记.外语界,1999,(4):36.
  [7]应惠兰.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4):23-27.
  [8]赵晓红.大学英语阅读课教师话语的调查与分析.外语界,1998,(2):18-23.
  [9]周星,周韵.大学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的调查与分析.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1):59-6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98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