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言语交际中语用含糊策略的顺应性解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言语交际中,人们通常会在潜意识的驱使下选择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以达到不一样的语言表达效果,这就导致语言含糊现象的出现。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其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特殊的交际策略。因此,本文基于Ver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以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语料为例,重点分析和探究语用含糊的表现形式及其独特的交际效果,以期对回答一些相对尖锐或者敏感问题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语用含糊 交际策略 语言顺应论
  一、引言
  语言使用者在使用语言时必然要做出相应的选择,而其选择的范围包括变体内部的选择,当然也涉及地区、社会或功能等。因此,说话人选择的不只是形式还有其策略性考量。话语的产生和解释的过程中都涉及选择,而这两者对于交际流程的进行和话语意义的生成都十分重要。交际者会基于其特殊的交际目的,对不同的语言形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方面的权衡和考虑,并赋予选定的一些语言要素以不同程度的意识突显,语用含糊则是一种为实现特殊的交际目的而做出的选择。从顺应论的视角看,语言使用者在特殊的交际语境下,会根据实际情况利用语言的含糊性以达到特殊的交际意图,这在日常言语交际中极为常见。因此,本文以日常交际中出现频繁的具体语料为基础,在Ver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的指导下,深入剖析其中的语用含糊现象,试图探究出该语言现象出现背后的语用机制。
  二、语用含糊的界定
  自然界中很多客观存在的事物本身并没有一条精确的界限,他们之间存在着含糊不清的边缘,当然反映这些客体的许多词语相应地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亦此亦彼性”。而对于语用含糊的界定,学术界的语言学者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定义基本都涉及说话人的特殊交际意图以及语言使用者对话语的掌握能力。侯国金指出“语用含糊是语言使用者对语言的一种有效控制”,而何自然则认为“语用含糊就是从语言的使用和理解的角度来谈语言的不确定性”。具体说来,就是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交际者为了达到其进行交际的特殊目的,说话人跟受话人之间在潜意识的驱动下故意用不明确的语言表达出来,以达到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在特定的交际语境或者语篇环境中,适当而巧妙地使用含糊性语言,不仅可以达到其隐含的交际目的,还可以传达出某种言外之力,让语言更具表达效果。
  三、语用含糊策略的順应性分析
  (一)理论基础——顺应论内涵概述
  1987年,Verchueren基于进化认识论,在其著作中首次提出了有名的语言顺应理论,他秉承的观点是:语用学是语言功能性的综合观察。因此我们应从认知、社会以及文化的角度出发,考虑在这三者中语言发挥功能的所有复杂性。Verchueren认为:“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结合与之相关因素对其进行选择的过程,这个选择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还是基于语言内外部因素都是如此。”而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做出正确而适宜的语言形式选择,继而能进行成功的言语交际活动,不得不归功于语言的三大特征,即语言的变异性、商讨性以及语言的顺应性。交际者选择适当的语言形式,进行顺应交际其实是自我意识的体现。交际者的动机存在于有意识地对含糊语进行使用,也就是说交际者采用该策略时具备较高的元语用意识。因此,语用含糊不仅体现在交际者所采用的语言形式,又体现在交际者所采用的独特交际策略。
  (二)实践运用——语用含糊策略的顺应性分析
  在谈论涉及比较敏感或隐私的话题时,其使用的语言最讲究言语的技巧及其措辞,因此,“模糊词(素)以及它们构成的词(组)并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因此,交际者在言谈中必须考虑周全,思维缜密,要能为自己的言谈负起相应的责任,这就需要言者在顺应情境的变化下及时调整其交际策略,而含糊语的使用是经常采取的方式之一。从Brown和Levison的观点来看:“礼貌意味着不让听话人产生不好的感觉,礼貌即有策略,而语用含糊就是一种策略手段。”其言者的立场和态度在看似含糊的答语中完美体现,既不失自己的态度,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高度的情商智慧和语言技巧。而Verchueren认为,“语言的选择过程是从语境、语言结构等方面,动态地根据不同心理意识程度而做出的某种顺应”。因此,基于Verchueren的顺应论观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对日常生活中的语用含糊策略进行顺应性解读。
  1.对语境关系的顺应
  语言使用过程中的语言选择必须与当时的话语环境相顺应,因此需要确认顺应性的语境相关成分。语境可以划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而这里所说的对语境的顺应主要是指对交际语境的顺应。语境并不是语言外的静态现实,而是语言使用者从一个广阔而可用的“现实”中做出相应的选择,并将其选择转变为与语境相关的关联成分。而这些成分本身服从于变异和协商,变异和协商与正在展开之中的言语事件的诸方面发生互动。对于含糊语言的使用,首先是语言使用者对其所处的物理、社会和心理世界进行认知激活,然后做出相应的语境顺应。
  例1:A与B是同学,其中A是班上普通同学,B是该班班长。A:“班长,这次班上要在元旦晚会上出一个节目,你打算在这次活动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B:“只要有利于这次活动的所有角色,我都会加以考虑!”
  在Verchueren看来,语言使用者在顺应语境过程中占据核心地位,人在一方面是语境因素中的一部分,同时也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努力进行语境适应。因此,交际过程中,说话人在其强烈的元语用意识的驱使下,在顺应不断变化的语境的基础上做出适当的语言选择,这是人们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做出的一种特殊的策略性选择。在交际过程中,说话人在其强烈的元语用意识的驱使下,在顺应不断变化的语境的基础上做出适当的语言选择,这是人们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做出的一种特殊的策略性选择。在言语交际过程中,细微的措辞差异会造成截然不同的影响,这里“A”问到元旦晚会事宜是属于班上事务,而作为班长的“B”理应做出最大的贡献。但当“A”问到“B”在其中所要发挥的具体作用,“B”考虑了作为“班长”的立场,使用了含糊语言“有利于此次活动的所有角色”予以回答。他表达了会在该事件的处理中发挥作用,却没有直接说明相应的具体角色,给自己留下了一定的选择余地。班长“B”此处含糊用语的使用很好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也在一定程度上用言语与同学拉近了距离。可见语用含糊的选择和使用使得说话人不仅顺应了对方心理,同时也顺应了自己的心理,更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自己潜在的交际意图。   2.对语言结构的顺应
  交际活动中的谈论过程,必须参照不同的适应性结构对象而定位。由于交际选择一般是在所涉及的各种变异的语言层面上展开,因此,言语交际过程所涉及的要素并不只是“结构”,当然还包括“结构过程”中的原则问题。鉴于此,说话人要根据自己自身和受话人的语言能力及其爱好,从而选择恰当的语言符号以进行成功的言语交际。当然,在特殊场合对语言的使用和顺应还会受相应的思想意识和语言态度的制约。
  例2:A是班上的任课老师(教授数学),B是班上的班主任。A:“这次班上的同学们的数学成绩考得都不太理想,这是他们自己学习方法的问题还是上课的速度有点偏快呢?”B:“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需要好好想想。”
  根据Leech的礼貌原则,言语交际双方为了成功的言语交际,应尽最大的努力减少双方的分歧,尽可能地增加双方的一致性,减少双方的反感度,增加交际过程中的顺应程度。为了使语言结构更加具有适切性,转而使用更加含糊的话语,是出于礼貌策略,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刺耳不舒服的话语,使交际活动更加顺利。在日常言语交际活动中,类似“重要”这类表示抽象概念的词汇被大量使用,“其说服人和听话人会因其自身立场、观点不同,或因对事态过程的理解、判断不同,对这些概念的认识差别很大”。而这类修饰词的含糊性,人们只能通过对比、联想等来获得一个大致的概念,并不能具体到某一方面。任课老师“B”根据大家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使用适合的语言结构来表达自己的立场所在,既没有造成尴尬的局面,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或许事件发生的结果跟自己的教授方式有一定关系。因此,含糊用语的使用可谓是最好的语言选择。
  3.动态过程的顺应
  任何一种语用描写或语用解释,都必须对其研究现象所体现的动态过程进行解释。简而言之,就是顺应过程在时间轴上的发展过程,而这一过程的发展依赖于选择的协商性。要想解释适应的动态过程,就需要考虑变异性和协商性之间的冲突性关系。动态性所涉及的是语境和结构之间的动态发展历程。换句话说,语境关系和语言结构的顺应是语言选择过程的内容所在,而语言使用过程中的动态顺应问题则是涉及这两者如何相互作用,从而动态地生成话语意义。
  例3:A是班上的班長,B是班上的班主任老师。A:“现在班上的同学都觉得您的班级管理方式比较严格,这样做真的对我们好吗?”B:“是不是有利于你们,还是取决于你们自己的判断。”
  动态顺应性是话语生成或话语理解过程中话语形式、语言结构或语用策略的选择及推理结果的判断时所具备的特性,其涉及说话人和受话人之间互动的话语选择和理解。班主任老师在回答班长的问题时,虽没有具体说出其所采取班级管理措施的好坏之分,却用“取决于你们自己的判断”,这
  就在无形中对这种含糊表达的内涵产生亲切感,拉近了交际双方的情感距离,这就是含糊用语所发挥的巧妙效果,而受众也可以通过这些话语适当了解言者的动机和目的。在此次言语交际过程中,班主任老师希望这些能被大众所了解并得到他们心理上的认同。因此,恰当地利用语用含糊,可以让其潜在情感内涵在语言结构与语境相互顺应的过程中得到完美的体现,而这种情感的表达正如上文所说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
  4.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
  并非所有的选择,包括产出性选择和解释性选择,都具有相同的意识性和目的性。有些选择是自动做出,而其他一些选择则具有很高程度的理据性,该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涉及人类的“社会心智”。语境和结构之间的动态性相互适应在语言使用者的心理中具有不同程度的意识突显性,而这里的意识和具有变化性的自返意义有关。使用语言需要所谓的“意识”对语言进行选择,以做出相应的顺应。而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是指语言使用、语言或者策略的选择及顺应,这一交际一体化过程必然涉及说话人的认知心理因素,而不同的言语行为在交际者的心中并非占有同样的地位,这里有社会的因素,也有认知的因素。社会因素和认知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交际者一定的社会心理,从而成为意义生成与语境顺应的依据。
  例4:A与B是同学,C是B的闺蜜,但最近B与C在吵架冷战中。A:“C最近要生病住院了,你知道吗?”B:“我早已经把东西准备好了。”在该材料中,“A”提到的问题涉及“B”与“C”的关系问题,是一个较为敏感的话题,但是“B”却用“早已把东西准备好了”来回答“A”的问题。虽然没有明确地回答“A”的问题,但是“B”在回答语中表明了态度,并透露出对“C”的关切之情。为了顾及正常交际的进行,“B”选择使用了含糊性语言,不仅维护了自己的面子,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自己对“C”的朋友之情。
  四、结语
  含糊性语言虽然表面是含糊不清的,但其潜在的深层交际意图却是明确具体的。在特殊多变的交际场合中,交际者一旦无法巧妙地处理敏感问题,会招致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所以,本文在对日常生活中的语用含糊现象进行语用解释时,从语言顺应过程中所涉及的四个角度对日常言语交际中的语用含糊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含糊策略的巧妙使用不仅有利于交际者回答一些“绝妙”问题,而且能够使语言表达顺应于当时的情景语境,在一定程度上获得相应的主动权,并收到理想的表达效果。
  参考文献:
  [1] Brown,P and S. Levinson.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Language Usage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78 /1987.
  [2]
  Verchueren, Jef.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Edward Arnold。1999.
  [3]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4]何自然.语用学探索[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社,2000.
  [5]侯国金.语用含糊的标记等级和元语用意识[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5 (1).
  [6]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87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