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形势下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新安
摘 要: 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泼的心理成分,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源泉。课堂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和步骤中都应贯穿着教师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关键词: 教学内容 有效教学 激励评价 学习兴趣
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人类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项活动的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是体现个体主观能动性,是构成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泼的心理因素。良好的学习兴趣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突破心理障碍,营造轻松、和谐、发展的心理情境,而且能够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和主动探究的自主意识,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中,教师都要适时穿插、渗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一、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应深入挖掘新课程的教育内涵,综合教材内容,引入生动活泼的生活案例和化学史话,加强学生对当前化学学科的发展和应用情况的感性认识,进而认识化学学科对生活、社会的重要性,感到有学习、掌握它的实际需要,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
1.引入著名科学家的先进事迹。科学家的人生经历往往就是一个光辉的人生缩影,一面理想人格的明镜,一股催人奋发的精神力量。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他们艰苦奋斗、勇于攀登、坚韧不拔、永不满足的求知欲和为科学献身的生活经历,不仅可以改善课堂学习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科学家们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家们获取成功的艰辛过程,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2.结合化学科学最新科技成果。对最新发生的事情怀有强烈的好奇心是人类共有的天性。向学生介绍一些当今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增进学生对化学学科发展的了解和认识,让他们体验化学与技术、社会的密切联系,感受化学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发挥的重要作用,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研究的热情与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3.贴近生产、生活实际。“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贴近生活。教学中以日常生活中的知识为化学教学的“生长点”,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联系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变化,创设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认识化学的现实意义,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而且可以激发学生愉快的心情,触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二、实施有效教学,强化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有利于维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愉快心情,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直接兴趣。
1.综合多种教法,实施有效教学。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本”,学生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的所有课堂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的需要而展开。在新课改的教学形势下,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虽然可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最大容量、最系统的学科知识,但其形式过于单一、枯燥,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已严重影响、制约着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课堂教学的时代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出发,结合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海纳百川”综合启发引导、探究发现、分组讨论、自由辩论等多种教学方法,融合多媒体、挂图、模型等一系列直观教学手段,从声、形、图、色等多角度、全方位强烈刺激学生的感官,加强学生对化学学科的感性认识,并以此激发至理性认识,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突破。
2.加强实验教学,满足动手欲望。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学习的特征,也是化学教学的优势和最有效的手段。化学实验集声、光、色、态、美于一身,它那丰富的内涵、神奇的变化、严谨的操作、广阔的思维空间,无不展示出无穷的魅力。通过它能强烈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励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感到学习化学不是一种负担、不是一种奴役,而是一种享受、一种乐趣,进而转化为一种心理需要,产生促使学生自觉学习的驱动力。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适当更改一些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增设趣味性小实验、改演示实验为师生协同实验、组织课外实验小组、开展家庭实验,等等,调节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实现学生的动手意愿,丰富学生的成功体验。
3.加强学法渗透、指导,提高获取知识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好的学习方法处处受用,终身受用。传授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堂上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成功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给学生带来成就感和自豪感,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适时穿插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与渗透。
三、重视激励评价,发展学习兴趣
新课标强调:“评价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激励性评价的作用,要善于从学习、生活中捕捉每一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成绩好的学生解决能力型问题,让成绩差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做好示范演示,尽力为每一位学生提供能够自我展示的机会和平台,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肯定与鼓励,增加他们学习成功的愉悦感,满足他们渴望表现的心理,使他们对化学保持持久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教师要“海纳百川”融合各种有效的教学信息和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分享学习知识的乐趣,从内心体会学习的快乐,变传统的盲从被动为学生的主动探究,增强化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林尤宏.初、高中衔接阶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化学兴趣探究.化学教与学,2006,(20).
[2]苏勇.如何营造良好的化学教学心理环境.化学教与学,2006,(15).
[3]马宏佳.化学教学论.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00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