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教学应当更加关注生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姚玉凤

  摘 要: 语文的特殊性对语文教学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只有紧密联系生活,语文教学才会有更大的发展。语文老师必须在课前准备、课中教学情境的创设等方面联系生活,才能让学生对语文课有更深、更美的享受感。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生活性 关注生活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对于这样一门学科的教学,应当把生活性摆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这样才能最大化地使语文知识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只有与生活联系紧密的语文教学才有生存的土壤,才能做到引起学生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可以说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离开了生活的语文教学是没有生命和活力的。
  《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教育学教程》将理想的教育的基本特征归纳为“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它把生活性摆在第一位,生活性的重要不言而喻,也可以说生活是基础,没有它,“发展性、生命性”就无从谈起,生活性可以说也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是一节课的灵魂,因为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育的目的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生活,努力做到的让学生学会过美好的生活,学会创造幸福的生活。而语文这样一门与生活联系紧密的课程,更应当担负起走进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这样写道:“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我们深信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我们深信教育应当培植生活力,使学生向上生长。”由此,生活性的重要可见一斑。那么怎样在语文课上灌输生活性这一理念呢?我从自己的教学中领悟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课前准备中,多考虑学生的生活
  包括思考所教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有无联系,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学生在具体学习中可能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又可以怎样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加以解决,而教学过后又会对学生的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只有走进学生的生活,才会知道学生在想什么、做什么,以及他们想要什么,把这些与课堂教学联系起来,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就会深入浅出、引人入胜。自己也会教得更加得心应手,真正做到“有备无患”,也才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二、在教学情境的创设应当更加注重生活性
  对于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必不可少,可以说情境创设的好坏,是直接关系的一节语文课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试想,如果你创设一个能调动学生思维的情境,学生的注意力自然会集中,而课堂上注意力集中与否,可以说是教育能否施加影响的关键。可是很多教师对情境创设感到头痛,因为他们发现要创设一个好的情境太难了。对于这一点,我认为可以从生活中提取素材,这些素材可以是关于教师自己的,学生的,也可以是其他的,但一定要注意便于学生去理解、去思考、去创造。而这样的情境也可以引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使他们多关注生活,对生活中的事情多观察、多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劳动的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察在学生智力发展中有何种地位,从观察中不仅可以汲取知识,而且知识在观察中可以活跃起来。如果说复习是学习之母,那么观察就是思考和识记之母。”试想,如果你的情境创设可以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让学生去无形中把握这个“思考和识记之母”的话,你的课堂教学自然就会事半功倍了。
  三、有意无意地把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
  课本上的文章不是死的,也永远不应该是死的,如何让这些知识活起来呢?多将文本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吧,这样你会发现学生变成了会积极思考的人,而由思考所产生的智慧火花将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去阅读,自然会对作品进行思考,做到有所感、有所悟。文本要想真正与学生的思想擦出火花,就必须联系生活。试想,如果你真的做到了让学生在阅读时去开启自己的生活体验,还会担心他们会“死读书,读死书”吗?他们还会觉得语文教学索然无味吗?你还在担心他们的成绩吗?也许你会惊讶地发现他们在学习写景散文后,会自然而然地更注意观察周围的景物,并有意无意地会自己用笔去记录这些景物;在学习小说后,会更加注意生活中一些人的语言、动作、神态,去分析他们的心理,体会他们的情感;学习诗歌后,在情绪高涨或失落之时,会用一两句诗歌去抒发自己的情感。相信这是每一位教师梦寐以求的,那么就让生活走进你的课堂,用它来开启学生的智慧火花吧。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这样说:“不要把知识变成不动的,死的‘行囊’,而要让他们在学生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交流中,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生活财富的交流的生动的,不断的过程中活动起来,没有交流,就不可能设想有完美的、智力的、道德的情绪审美发展。”很明显,生活是这种交流的以实现的平台。
  语文教学除了让学生积累知识以外,更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学会过美好生活,使他们学会去创造幸福生活。而什么样的生活是美好的呢?这当然要让学生弄明白,这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当然,这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并不唯一,学生可以从文本中理解体会,联系生活,自己形成。那么怎样实现美好生活呢?这自然就是方法论。在学习时要让学生结合实际形成正确的方法。“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知识和认知的堆积”。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新课程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具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所有这些都反映了现代教育更加关心学生的生活。
  “教育应该是生活更美好”,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语文课堂应该让学生学会更好地生活。
  
  参考文献:
  [1]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教育学教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03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