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理工类院校通识教育现状和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长武
摘 要: 在通识教育理念下的高校工作应着眼于学生作为一个合格公民的教育。截至目前,我国多数理工类院校往往忽视通识教育,对通识教育的意义及具体实施策略关注不多,在教育教学中,过分强调专业教学,而忽视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过分注重专业学习,而忽略通识教育对学生和社会的负面影响逐步显现。本文通过阐述通识教育的内涵,追溯通识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合理工类院校的通识教育策略。
关键词: 理工类院校 通识教育 内涵 现状 策略
高等教育阶段的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指对大学生进行的共同文化教育,就是在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具体教育教学环节中,优先考虑学生作为一个公民的教育。而与之相对的专业教育,则是培养学生在某一领域中的技能的教育。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的高等教育设立了很多单科性的大学,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这种高等教育制度适合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但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单纯强调专业教育的教育理念对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逐渐显现。作为一名现代人,大学生除了具备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备综合文化素质、创新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心理素质,等等,这就需要通过通识教育进行培养。目前,国内对于通识教育,尤其是通识教育对于理工类院校的意义研究不多,本文阐述通识教育的内涵和意义,追溯通识教育的历史渊源,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合理工类院校的通识教育的策略。
一、通识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源于现代西方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对立,属于自由教育思想,发源于古希腊,它强调通过教育,实现培养人的目标。
专业教育可以使学生掌握精准的专业知识,了解专业领域和职业发展的方向,从而毕业后能够具备从事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和能力。半个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行的是高度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国家建设急需的专业人才。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者职业要求出现了很多变化,同一种职业对劳动者的要求不断变化,所以,单纯专业教育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的变化。高等教育阶段,高度专业化培养的人才综合素质较低,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而通识教育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多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未来应对职场变化时,可以自如应对。
从个人的发展来看,单纯的专业教育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全面发展的理论相悖。每个人拥有不同的个性,如果个性各异的学生接受相同的专业教育,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就会基本相同,这不适合每个学生自身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除了传授知识外,还应该培养学生独特的个性,提高综合素质,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所以,现在,学生离不开通识教育的培养。
目前,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学科交叉融合,许多新成果往往在学科交叉点上出现。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在知识结构与能力上,能适应各种转变的人才。通识教育可以促进学科交流,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培养高素质人才。当代的知识经济使终身教育理念深入人心,知识更新加快,所以终身学习成为必需。通识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挖掘终身学习的潜能。
通识教育可以改变专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封闭化局面。近50年来,我国实行以专业教育为核心的高等教育制度。我国的许多理工院校长期重理轻文,“功利化”倾向导致了德与智的失衡,轻德重智,重“专业”轻“基础”。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没有全面地进行人文学科的学习与训练,导致文学艺术修养较低,历史哲学知识缺乏。过分强调实用,使大学沦为职业培训机构,学生成为某一领域的工具,把大学教育视为专业教育,专业教育等同于职业训练,通识教育被完全排除在外。大学教育的目的就从全面的人才培养变为某一专项技能的培养。而实行通识教育,可以提供多学科的综合课程供学生选择,从而有利于多学科的交叉与渗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通识教育在国内外的历史和发展现状
通识教育这种提法源于西方,属于自由教育的范畴。在西方,自由教育的思想已经成为一种教育传统,这种自由教育的精神在大学一直没有间断。在英国里,绅士教育一直作为部分大学的教育内容,这就是通识教育的一部分。英国绅士教育所培养的素质,比如,注意礼节、尊重女性等礼仪和道德标准,不是谋生的必要工具,个人不能直接通过这些获得谋生的技能,但是这些素养是一个合格公民必备的品质。
自由教育虽然来源于西方,但是在中国教育思想史上也一直存在着自由教育思想的潜流。孟子认为教育不是外部塑造的,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启发学生内在的良知良能,所以教育的过程是内发的。儒家很重视“治学”与“做人”的统一,倡导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进入现代,中国高等教育界也有自由教育的提法。中国现代大学理念的奠基者蔡元培特别强调顺应自然,根据学生的个性,培养德智体美和谐发展、具备健全人格的人才。
在我国教育历史上,对于通识教育的倡导也不断出现,但从根本上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自由教育的基础薄弱。儒家虽然有修身齐家的提法,但是对于儒家来说,“修身齐家”只是一种途径,其“修身齐家”的目的是“平天下”,所以从根本上讲儒家,追求的“修身齐家”还是有政治功利目的的。为了追求真理而学习,为了追求个人心灵的纯洁而接受教育,无论是学生,还是教育者,都没有这种信念。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国家着眼于经济建设,过多强调了对大学的功利要求,这样进一步强化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功利主义倾向,使大学单纯地变为国家发展的工具。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专业分工越来越细,人们越来越被局限在一个狭小的领域里,本来应该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高等教育逐渐变成了职业训练的场所。
在现代社会,大学应该承担越来越多的职能,在培养合格公民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广泛的作用,但是,大学在为社会发展服务,迎合国家需要、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了大学精神,逐渐失去了独有的根基。缺乏自由教育的因素,大学延续着应试教育的模式,不但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反而成为促进人异化的机构。在培养一批批在专业教育培养下的学生的过程中,大学本身已异化成为培训机构。
高等教育阶段的通识教育应该重视基本能力的培养,包括写作、表达、逻辑和批判思维等方面。我国高校目前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对学生能力结构着眼不多,有关社会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的课程较少,尤其不注重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应该强调普遍性,重视对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学习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应该多开设应时的、短期的应用性课程。
三、开展通识教育的有效策略
目前,为了纠正在单纯专业教育理念指导下,课程设置偏窄偏深的缺点,我们必须通过通识教育,构建文化基础和基本的能力结构。对于理工类院校来说,要开设人文社科类基础通识教育课程,课程设置要体现专业特色、学校特色。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应遵循如下策略:
第一,通识教育成功开展的关键是良好的师资力量,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通识教育的效果。要想进行成功的通识教育,教师不仅要有高超的学术水平,还要有敬业精神。目前,高校要加强通识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尤其要积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不能只注重资深的专业教师,而忽视通识课程教师的培养。
第二,通识教育要顺利开展就要注意多元化,采取多种教育途径。学院通过统一的课程设置进行通识教育,可以保证通识教育系统化,但是如果师资力量不够优良,通识教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可以通过各个大学联合办学的方式,实现大学之间的资源共享。同在一所城市的大学可以联合起来,互选课程,学分互认,使每所大学可以为其他院校学生提供学习特色课程的机会,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第三,通识教育的内容应该包罗万象,紧跟时代步伐。对于理科院校的学生来说,通识教育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类:原理概念类等阐述某一领域基本概念、原理的问题、历史等培养时代感和历史感的知识、文学原著等可以进行经典原著的直接阅读的书籍、关于社会人生等特定领域的专项研究、音乐美术等艺术类课程。除了系统开设的课程外,可以设置通识教育的讲座,还可以通过指定课外阅读书目等,开阔学生的视野。通识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要调动课内外的一切有利因素,将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
本文通过阐释通识教育的内涵和意义,追溯通识教育在国内外发展历史和现状,可以看到,在国内外,通识教育作为教育理念的一种潜流,一直没有间断。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狭隘的专业教育对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弊端越发显现,所以必须倡导通识教育,弥补专业教育的不足。高等教育阶段应通过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有机结合,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有人文素养的高素质人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06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