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戏曲字幕翻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贞
摘 要: 戏曲字幕是用于舞台表演时同步播放的译文,它的翻译与用于阅读的戏曲剧本翻译是有区别的。作者结合实践,以越剧《救风尘》字幕翻译为例,探讨了戏曲字幕翻译的特点和方法。
关键词: 戏曲字幕翻译 越剧《救风尘》 翻译特点 翻译方法
戏曲的弘扬和传播不仅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是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世界多元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需要,那么戏曲的翻译就尤为重要。目前为止,翻译界研究戏曲翻译主要是以下两种情况,一是作为阅读的剧本,一是作为表演的剧本。本文要研究的戏曲字幕翻译与两者都不同。它是用在戏曲舞台表演时同步播放的字幕译本,类似于美剧或日剧的字幕翻译,它要在中国演员用中文进行表演的同时做文字说明和解释。在声像和译文不同却同步进行的现场,对译文在时间和现场感方面的限制更多,译者需要考虑句子长度,掌控好时间,典故、缺位文化词等不可能做详细的解释,而且要简洁,符合口语。我结合自身实践,以越剧《救风尘》字幕翻译为例,初步探讨了戏曲字幕翻译的特点及其方法。
1.戏曲字幕的特点及翻译
1.1句法结构不规则,使用典故较多。
戏曲的戏词句法结构不规则者多,与英文句法相去甚远,缺少主语,重复叠加,还有不少典故。
1.1.1语法不规则的句子的翻译
翻译时应仔细分析句子,找出逻辑主语,按照英语的习惯进行处理,同时,还必须考虑句子的长短,否则现场播放时不能实现中英文基本的同步对照。如:“携春风,驾兰舟,虹桥饱赏,柳似雨,桃成烟,处处花香,处处花香。”这段戏词有多个分句,主语不明,因此译者需要仔细分析其内在逻辑。“携春风”与“驾兰舟”结构一致,演唱者驾兰舟,顺风一路饱赏虹桥、柳、桃及花。“柳似雨,桃成烟”结构也一致,且用了比喻。这两个比喻在英文中是没有对等的,翻译时必然要费长篇大论加以解释,但是舞台演出时间非常有限,只能这个省略比喻。我将它译为:Sailing through spring wind on a pleasure boat,we enjoy the rainbow-shaped bridges,willows,peach trees and flowers.实际上,观众能在舞台上欣赏到相应的布景和人物,结合这个翻译,他们就可以理解剧中的情境。
1.1.2典故的翻译
越剧《救风尘》的戏词中出现了许多典故。用于阅读的戏剧文本中,典故的翻译可以加注释进行说明,字幕却完全不能实现这种翻译的处理。译者可采取意译的方法。例1中引用了两位古人来要说明“知音”关系。“王魁”在戏曲中是一个负心汉的形象,这里即使采用音译加注释也很难向观众讲明含义,例2句中已经提及“负情意”,因此可以省略对“王魁”的翻译。
例1:恰似那周郎顾曲唯小乔。(She is a bosom friend to me.)
例2:待嫁一个读书人,怕学作王魁负情意。(Marrying a scholar,we would feel worried because he might fail to be loyal.)
1.1.3重复词句的翻译
戏曲字幕中节奏和语气往往通过使用多个相同含义的表达或者叠字来实现。翻译时可以省略处理,将原文要表达的意思翻译出来即可。如例3中,“饥不择食”和“慌不择路”要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只需要翻译一个即可。例4中“天生一对”和“地成一双”也是表达同一个意思。如果以上各例中的两个短语都翻译,就会显得累赘,且占用大量的时间和空间。
例3:古人说:饥不择食,慌不择路。气不择言嘛!(An old saying goes:Nothing comes wrong to a hungry man.I just said the first thing that came into my mind.)
例4:你我真是天生一对,地成一双。(We make a good couple.)
1.2文化缺位词时有出现。
字幕中的缺位文化词翻译时应加以适当的解释,使得观众能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文化缺位(cultural vacancy)是指在不同民族间所存在的事务或观念的或缺现象。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文化的缺位必然导致语言表达的缺位。翻译时,译者必须树立“语言文化观”,既考虑表层的语言,又考虑深层的文化,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传达语言作为载体所承载的全部文字信息和文化信息(李建军,2010)。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差异很大,文化缺位现象必然较多,译者可以用音译的方法处理文化名称;而思想、习俗、历史类文化词,应该最大限度地传递出源语的文化内涵,采用替换、转化、意译、省略、解释等方法进行处理。《救风尘》一剧是古代戏,其中有不少古代人的称呼,现在中文中都未必存在,那么翻译成英语时采用音译比较合适,译者也可以在第一次出现该词时在括号中加以注释。如:相公Hsiangkung(master)。
1.3句式工整如诗歌。
虽然越剧的剧本经过现代人的加工和修改,已经不似元曲杂剧中有那么多的诗词歌赋,比较贴近现代语言,但是字幕中还是有很多工整的句子,在翻译时很难达到句式的对等。但译者必须尽力实现译文的音美和形美。如:“蝉鬓美人艳绝,百花芳草佳节。”译为:Gorgeous beauties in the Chanbin hairstyle;Fragrant flowers and grasses for the happy festival!再如:“三月东京好风光,红男绿女踏春忙。”可译成:The Bingliang city in March is charming,gaudily dressed crowds are on spring outing.
2.戏曲字幕翻译的启示
2.1译者的登场。
翻译戏曲字幕的译者必须置身于剧中,感受剧中人物所经历的情境,感受他们的祸福、悲喜、甘苦,感受人物的心情、语气,才能深刻理解全剧,传神达意地完成翻译。玛丽安在谈到戏剧翻译时曾说:“译者必须置身于剧中,犹如身临其境,亲历其事,亲睹其人,亲道其语,亲尝其甘,亲领其苦,亲受其祸,亲享其福,亲得其乐,亲感其悲。”(转引自汪溶培、王宏,2009)
2.2戏曲字幕的翻译原则是“传神达意”。
译者必须在译文中准确地体现自己对原词的理解和阐释。同时,语言要流畅、生动,富有表现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2.3戏曲字幕翻译应把握好异化归化取向。
在中国文化向西方译介传播时,为了使他们了解我们的文化,无论是中国译者还是外国译者,也常常采取异化翻译的情况。而不同程度的异化归化或半异化半归化,事实上是翻译文化特色语句的常用手段(黄艳春,2010)。戏曲字幕使用的场合一般有两种,一是在国内演出,有外国的观众到场观看;二是出国演出,进行文化传播和交流。观看戏曲演出的外国人大多是抱着对戏曲文化的好奇与兴趣而来,因此,戏曲字幕的翻译应该把握好异化归化的取向。语言上的翻译可以采用归化的翻译取向,而含有特殊意义的文化现象、文化缺位词等则必须采取异化的翻译取向,使得翻译的接受者能结合当时当地的表演,更好地融入中国文化、了解中国文化的特色,以实现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3.结语
戏曲的英译,在以往我国传统文化的推广中未受到应有重视。与古典戏曲悠久的历史相比,它的翻译或者翻译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翻译戏曲字幕难,修辞、诗句、成语典故等,中国普通的观众看起来都需要费一番劲,译者所面临的翻译工作肯定是难上加难。作为戏曲字幕或者剧本的译者,我们必须在双语、双文化上有很高的造诣,且有耐心,有责任心。
参考文献:
[1]黄艳春.异化归化要义[J].外语学刊,2010.
[2]李建军.文化翻译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3]汪溶培,王宏.中国典籍英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4]袁晓宁.对归化和异化翻译的再思考――兼谈韦努蒂在归化和异化问题上观念的转变[J].东南大学学报,20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08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