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职学校的发展要有特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西昌

  摘 要: 中职学校经过前些年的快速发展,近几年来,中职教育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了一些困难和困惑。本文从中职院校的办学方向、教学管理体系、教学模式、师资建设及专业设置等方面,指出学校要发展必须办出自己的特色。
  关键词: 中职学校的办学方向 教学管理体系 教学模式 师资建设 专业设置
  
  中职学校前些年生源非常充足,新专业不断推出,新院校不断上马。在这个快速发展阶段,技工院校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短缺技术人才,锻造了一批成熟的教师队伍。然而近两三年中等职业教育的大环境有了很大的转变:在生源上明显的吃紧,毕业生就业不稳定,就业层次不高,往往从事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简单的重复的操作工作。导致部分学生对通过几年的技工教育所获得职业的岗位不满意。同时,从用工角度来讲,企业对技工毕业生质量不太满意,他们有更高的要求。
  此时,学校、学生、企业三方面链条出现了问题。企业对学生不太满意,就业待遇相对较差,造成学生不满意通过技工学习所获得的就业机会,因此学生、家长不太热衷于让学生走技工教育这条路,学校生源就没有保证,企业更难找到自己需要的技术工人。
  然而,社会对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是一个不争的客观现实,中职院校的发展应该具有非常强大的潜力。特别是“十二五”规划的提出,这对中职院校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对中职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战略目标实现,势必需要培养更多、更好的技能型人才。所以,中职院校应抓住机遇,勇于挑战,办出自己的特色,走自己的发展之路。
  一、技工教育要有明确的定位
  技工教育不是大学教育,也不是中学式的教育。首要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大量的合格的技能型、操作型人才。所以技工教育模式要有自己的特色,不要把技工教育办得高不成,低不就。
  每一个学校要有自己的特色。不能天下技校一个样,不能搞“大而全,小而全”。要有自己的重点专业、特色专业,不搞教育上的重复建设。
  二、课程设置要有针对性
  一方面要适合技工学生的知识结构水平;另一方面要满足用人单位对技工毕业生的技能需求。
  在课程设置上往往存在着课程内容陈旧过时,和应用脱节;课程数量少,课程面向太窄;课程设置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还不够;现代教学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不普及等问题。
  在生源上,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扩招,中职入学门槛一降再降,生源质量差存在着一些客观原因。由于他们学习能力差、不会自主学习,他们排斥概念、原理方面的陈述性知识。但是,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动手、实践能力强。体现在教学中:对涉及经验、策略方面的过程性知识具有较强的掌握能力。
  因此,中职学校在课程设计上必须立足于这个现实,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课程设计要体现如下几点。
  1.教学内容模块化、实景化。
  把专业课程的理论内容、实习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的组合和统筹安排,统一制订模块教学计划,合理安排进度,彻底改变以前理论课和实习课简单轮换的模式。根据各专业课程特点,结合培养目标,编制教学任务书。教师上课不再是一章一节按部就班地讲,而是带领学生一个一个项目地练。
  在教学设计中,应突出“能力目标”,突出“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学生能用什么,做什么”。用尽可能接近学生未来岗位的项目任务来训练学生。要打破过去“先学后做”的习惯,采取高效的“边做边学”或“先做后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锻炼能力、探索知识、总结经验,从而形成职业经验。
  2.密切课堂教学与社会需求的关系。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贴近学生、贴近岗位――学习内容选取与工作过程、工作任务相关;教学环境贴近就业环境,尽可能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学习。
  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一定要避免和克服脱离实际的所谓全面和打基础,避免空洞的说教,而要“眼睛向外”,从劳动力市场实际需要出发,真正做到就业岗位需要什么就讲什么,就做什么。这不是短视,而是抓住了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在办真正的职业教育,使文化课功能化,专业课实际化。
  3.校企联合,工学结合。
  应使企业车间走进学校,搬进教室。应通过校企合作形式,使学生工学结合,达到生产一批产品,锻炼一批师资,训练一批学生。注重将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结合。做到“工”是为了更好地“读”,“读”是为了认真地“工”。同时,应根据生产需要,及时开课讲授相关知识。这种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模式,能够将教学内容完整、合理、科学地贯穿到生产中。
  三、师资队伍建设要符合技工教育的特点
  技工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的发展都需要有过硬的师资队伍。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而且具有较熟练的实践技能,更要具有理、实结合的教材分析及过程组合的能力。建立一支业务过硬的专业教师队伍显得尤为重要。
  1.强化教师的实践性学习,使他们能更好、更系统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强化培养职教教师的实践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加强专业实践。让学校教师中的专业教师多到职业培训机构、企业,多接触生产实际,参加具体岗位技能培训,以弥补操作技能的不足,带着教学中的一些课题到企业参加专业实践,从实践角度来提升教师对专业理论的认识;二是加强教育实践。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需要通过具体的教育活动习得,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教师的自我探究与反思,唤醒职教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意识,强化研究结果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指导,使每一位老师成为师德的表率、教学的专家、科研的能手、合作的典范。
  2.从职业技术院校和企业中引进相关师资。
  学校应大力引进“能工巧匠”和各类专家,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积极与企业建立联系,请企业专家来学校实训中心指导一体化教师,协助理实一体化老师开展相关工种的技能辅导。他们到学校任教,把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新技术带入学校,传授给学生,也与本校教师形成互补,促进了教学和实践的结合。
  通过师资整合,能够进一步提高教学的质量,使技工学校的发展得到有力的师资力量保证。
  四、重建符合技工教育特点的学生评价体系,完善监督管理体制
  教学模式的改变,要求重建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因为模块教学应为理论和技能训练同步进行。学生边学理论,边进行技能训练,互相支撑,交替进行。学生在完成课题过程中遇到困难,自己会自觉地寻找理论支持,这时候,老师加以点拨、示范,难题得到了解决,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得到激发。如果再简单通过书面作业、考试成绩去评价一个学生,显然是不合理和不公正的。
  所以,必须建立一个对学生的动态的评价体系,对每一个学生在技能训练、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能力及技能掌握的程度进行一个动态、客观的评价,这样可以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也体现出一切为学生发展、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管理体制是中职院校发展的保障。学校要做到办学方向明确,学校发展有措施,质量控制有监督,反馈意见要落实,从而保证技工院校发展的特色之路不断充实、巩固、提高。
  综上所述,职业技术教育应该办出自己的特色,找出一条适合技工院校发展规律的道路。这样才有助于改善目前的教学环境,改变目前职业学校学生普通厌学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专业课的教学质量,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拓宽学生的就业面,实现以质量促就业、以就业促招生的目标,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15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