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解军祥

  摘要:兴趣是知识的入门。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通过从课程的导入语激发学生兴趣、巧用教材的插图引发兴趣、巧设疑问激发兴趣、情感教育激发兴趣等四个方面来探讨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关键词:历史;学习兴趣;培养
  建构主义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这说明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是学生学习有无动力和成败的关键,同时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下面笔者结合历史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体会,供同行参考。
  一、设计导入语,激发兴趣
  新课标要求教师的讲课讲究艺术。这就要求教师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导语,不能照本宣科,要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二、利用教材插图。激发兴趣
  我们知道新编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插图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所以讲好教材中的有关插图,对引发学生兴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
  三、巧设疑问,激发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到解决问题后的“快感”,进而激发学习兴趣。在讲课“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时,为了让学生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认识到我国发明的造纸术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和对世界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时,笔者对学生进行了设疑:哪个同学能够说出首先发明纸的国家和时间?当学生作出“中国和西汉前期”后,笔者又提出第二个问题:“西汉发明了纸,为什么东汉蔡伦又要改进造纸术”?由于课文中没有涉及这个问题,学生一时很难回答,于是笔者接着说:“”在蔡伦之前造的纸质量差,易脆裂,厚薄不一,急需改进。笔者又指着蔡伦图说:“东汉宦官蔡伦在公元105年改进了造纸,造纸原料请同学们在书中找出。”这样一环扣一环的设疑解难,把学生引向似如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的“又一村”的境地,这样既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又使其掌握了知识,更好地理解了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四、情感教育。激发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是很重要的。在讲述《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一课时,笔者告诉学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张骞带着100多人刚走出汉朝边境,就被匈奴兵抓住时,学生为张骞的安危担忧;当听到匈奴人想让张骞投降,把他拘留了十几年,而张骞始终保持汉节,忠于祖国时,学生被张骞临危不惧,忠心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继而听到张骞终于找到机会逃出时,学生又为之欢欣鼓舞;当再次得知张骞历尽千难万险,从大月氏返回汉朝的途中又被匈奴人捉住并扣留一年时,学生又一次为张骞的命运担忧;当知道张骞好不容易在经受13年的磨难之后,终于和另一个人回到了长安时,学生的高兴之情溢于言表。对这个故事具体情节的生动描述,不但使学生产生了极大兴趣,犹如身临其境,为张骞的命运时忧时喜,同时又加深了对张骞这个历史人物的了解,被张骞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深地感动着。这时笔者又强调张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探险家和外交家。
  总之,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和途径还很多,如巧讲典故,以奇引趣;精读诗词,以诗牵趣;编写歌谣,以歌导趣;设置图表,以图增趣等等,只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化繁为简,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既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作者单位 江苏省邳州市明德实验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40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