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精心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田德华 陈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适时、合理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一、创设趣味性情境,让学生乐于自主学习。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学生乐学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才能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主动去发现、探索新知识。教学中应注重创设生动、新颖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感受数学知识、规律的魅力。
  例如:在教学“抽屉原理”时,上课开始,老师和学生一起做游戏:请学生随意写出5个自然数,老师判定写出的5个数中一定有两个数的差是4的倍数。学生虽将信将疑,但兴趣昂然,跃跃欲试,实验结果与老师的判断完全吻合。学生觉得太神奇了,于是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激起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欲望,促使学生自主进行探索。
  二、创设探索性情境,让学生勇于自主学习。
  在数学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灵活处理教材,创设富有探索性的情境,给学生提供自我思考、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实现的实践机会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勇于创新,自主地进行学习。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比一比哪个小组最先测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多,哪个小组的方法最简单,哪个小组最先找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像这样具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情境,可促使学生多方位地进行联想,自觉地探索尽可能多的问题答案和解题途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进行创造性地学习。同时学生的思维也从开始借助直观操作“拼摆后数个数”,发展到借助操作表象“只摆长、宽再相乘”,进而发展到离开直观操作“量出长、宽后相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逐步提高。
  三、创设问题性情境,让学生善于自主学习。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
  例如在教学了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后,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把含盐量为20%的盐水40千克改制成含盐量为25%的盐水,怎么办?这样一个灵活性较强的问题,会引起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思考。经过小组探讨得出,提高浓度的途径有:使盐水中的盐变多――加盐;使盐水中的水变少――蒸发水;加浓度更大的盐水。在学生研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之后,教师进而引导学生提出三个不同的问题:(1)需加多少盐?(2)需蒸发多少水?(3)需加浓度多大的盐水,要加多少?这样,让学生置身于问题之中,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四、创设竞争性情境,让学生勤于自主学习
  小学生具有好胜、好强的特点。数学教学中,教师适时创设竞争性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究。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在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把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教师再次创设一个“竞”境:看一看还能把圆转化成什么平面图形,进而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比一比,哪一组的方法最多?结果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又得到了多种方法。(1)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2)拼成一个近似的梯形;(3)拼成一个近似的三角形。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推导出了公式。这一竞争性情境的设置,把学生引入了一个思考、探索、创新的情境之中。
  五、创设拓展性情境,让学生精于自主学习。
  学生的自主学习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更应拓展至课外,教师要为学生课后自主探究提供素材,使学生产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余味未尽之感,自始至终主动参与学习。
  例如:在学习了《比和比例》后,让学生解决“如何才能得出学校旗杆的具体高度”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定解决方案,经班级讨论可行后予以实施。接到任务后,各小组都带着一种好奇与冲动投入到问题解决的活动中,纷纷出主意、想办法,按时上交解决方案。学生的方案有:①比照测量法,比照旗杆与楼房的高度,测量楼高得出;②用细绳从旗杆顶端处垂下,量出绳长即可;③把旗杆取下后测量;④利用比例知识――在同一时间里,物体的高度和它的影长成正比例来测算出。经过激烈讨论,都认为方案④最安全、科学,最后利用所学的比例知识,得出了旗杆的高度。同学们的脸上都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通过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与探究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作者单位 湖北省丹江口市余家营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45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