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景俊
在新课程标准生物教材中探究活动的内容比例很大,笔者从教师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策略着手,总结了教师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突出了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四个方面:“导”“疑”“动”“思”。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起点是“导”
1.科技导入。许多生物尖端科技,有的同学听说过,有的没听说,教师在导入时介绍一些以吸引学生,如克隆技术、转基因、试管婴儿等等。
2.多媒体导入。多媒体是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具有其他教学设备不能比拟的许多优点,能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微观世界宏观化,复杂过程具体化。
二、焦点是“疑”
“疑”是人类打开宇宙奥秘的金钥匙。“疑”就是对于某个问题,学生急于要了解它,就能使学生处于求知欲最旺盛,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的状态。
1.巧设悬念,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在生物教学中,巧设悬念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学生会积极地探究,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标。
2.巧设错例,引导学生深入思维。在教学中,如果教师精心设计错例,然后公开“诊断”为学生提供一个显示自我价值的舞台,会刺激他们深入思维,找出错误根源。
3.巧设实验,诱导学生发现问题。在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三、特点是“动”
学生是探究性学习的主体,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应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因此,动是探究性学习的最显著的特点。
1.督导学生查阅资料。调动学生查阅资料,在学习中通过学生自己的读、看、思、析等,各种学习器官都得以充分的调动。
2.激发学生课堂争论。在学习中,有的知识内容书本上没有明确答案,但通过学生已有经验和知识,通过互帮互学,则能达到目的。
四、重点是“思”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必有疑,疑必有思,“思”是学习的重要方法。要获取知识,思索是必然的。在“思”的过程中,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创新的能力都得到提高。
1.“思”源于实验中产生的疑问。实验中产生的每一个现象,必将引起学生的思考。如在“显微镜的使用”中,学生在由“低倍”换到“高倍”时,发现视野变暗,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物像的移动方向与玻片标本的移动方向相反?在整个过程中,“思”的地位显露无遗。
2.“思”源于阅读中发现的疑问。阅读应建立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通过认真阅读,必然会产生疑问,必然会去思考。如学习双受精时,知道了双受精是被子植物特有的受精方式,那双子叶植物受精极核在发育过程中去哪儿了?这种问题的产生,是学生认真阅读的必然结果,也能引发他们去思考。
3.“思”源于教师设置的疑问。为高质量地达到教学目标,有效地进行探究性教学,必然会设置一系列疑问。课堂设疑将引起学生的思维共振,学生通过积极思维,攻克了一个个学习难题,学习的积极性得以保持和提高。
4.“思”源于生活中碰到的疑问。生活中到处是生物,肯定会碰到许多疑问,引导学生多关注一些生活中的现象,用学到的知识去探索生活中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必然增强学生的思维意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养成自主探究、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发展创造能力。学生在实践的体验中自觉地加深或拓宽与课堂相关的知识的学习,加深对生物的理解和热爱,更好地体现出生物教学与社会发展的和谐。
(作者单位 山东省无棣县第三实验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48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