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阅读的挑战与应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华兵
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网络阅读首次超过了图书阅读。现代社会,孩子们因沉重的学业负担,往往无暇阅读经典名著;网络文化盛行,使许多人疏远了经典阅读,而处于“浅阅读”状态中――有人因此惊叹:传统阅读的逻辑性遭到了破坏。
但美国权威杂志《今日美国》调查表明:86%被调查的教师、图书管理员及电脑管理人员相信,孩子们使用因特网不会提高课堂成绩。因为网络读本更多是一种浅质文本,缺少课内文本的深刻性、传统名著的经典性,更多的是一种短期时尚文本。另外,人们在网络阅读时没有一定的阅读深度,这是一种“牺牲深度来扩展广度”的阅读方式。
当然,网络阅读也有自己的优点:
1.阅读内容更新快
“所写即所见”为写手们提供了更多平台,同时能让读者第一时间阅读最新信息。
2.阅读目的无功利化
网络阅读是在无心理负担的状态下进行的,更有利于思想解放,提高创造思维,是一种无功利化阅读。
3.网络搜索辨伪真
广阔的信息量,快速的更新速度,让信息的真伪能够得到更快的验证。
正因以上特点,网络阅读对有着传统教育基石之称的课内文本阅读产生了强大冲击,对长期困扰于“费时低效”的课堂阅读教学起着巨大的影响。
其实,网络是人们吸取知识、交流思想的一种工具,而工具本身无所谓好坏,关键在使用。面对网络阅读的挑战,语文教育工作者应积极面对,应将电子阅读和图书阅读合理融合,扬各自之长避各自之短,以达到一种共生共荣的局面。
一、转变角色,做阅读内容的推荐者
在网络阅读进入语文阅读教学后,语文教师必须变换角色,更加注意培养学生选择阅读的能力。在传统阅读教学中,学生是不需要也很难自主选择文本的。不过这对被动学习的学生还不至于产生过大副作用。而在网络阅读进入后,若还是如此的话,局面将难以收拾。因为网络阅读的内容让人眼花缭乱,有很多无用的信息堆积其中。如果学生不能恰当选择,其头脑就成了别人的跑马场,根本谈不上独立思考。此时就需要老师的指导与帮助,在讲授课内文本时贯穿正确人生观、阅读观教育,提高学生准确筛选信息的能力和批判性评价信息的能力,引导选择阅读内容,指导阅读方法,控制阅读时间,把握阅读广度和深度。对网上下载的图书,阅读时要加以鉴别,做到去伪存真。所有下载的资料仅供参考,如需引用,必须同纸质图书及其他权威资料认真核校。通过这些方法来培养学生探索发现的能力,促使他们自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实现自己获取知识、自我更新甚至创造新知识的理想目标。
二、坚守课堂,做阅读水平的提升者
网络阅读暂时还难以撼动图书阅读,大量的时间还是被课堂文本阅读所占领着。我们要抓住机会,坚守课堂这个语文阅读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文本教学中努力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坚持阅读课教学“学法即教法”的原则,将课堂作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阵地。要遵循从整体感知到重点评析的规律,使学生真正能达到《新课标》要求达到的阅读目标,这样的课堂阅读教学才能成为打开课外有效阅读之门的钥匙。
同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对网络阅读缺乏经典性的问题加以重视,指导学生处理好网络阅读与经典文本阅读的关系。网络阅读引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拓宽学生认识;经典文本阅读则深化学生思想,震撼学生灵魂,提高学生品位。文本阅读更能给读者理性判断和思考的机会,一本好书需要细细地阅读、慢慢地品味。要让学生懂得:读书对于一个人来说,特别是年轻人心智培养、性格塑造、人生观引导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三、沟通情感,做阅读互动的推进者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值得注意的是要重视阅读教学的情感沟通,将阅读往纵深推进。网络阅读虽然内容丰富、环境开放、过程互动,但是其内容稍纵即逝,再加上“一人一机”系统的交往是机械的,因而无从调动情绪体验。课堂阅读则恰恰相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文人互动时时存在、处处发生。在阅读教学中,不管是教师设计问题、进行活动等,都要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不同层次的阅读中受到关注,让他们感到教师发自内心的爱和鼓励,教师应充分利用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渊博的专业知识、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在教学中形成师生双方的情感沟通与心智互动,让情感唤起情感,让互动促进交流,帮助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激发思考、启迪心智、净化心灵、陶冶性情、升华人格,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增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参与的深度与广度,把阅读教学课推向高潮,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随着新的阅读介质和手段的不断出现,网络阅读或者说更广泛意义上的数字化阅读将是一种趋势。不管是书本阅读,还是网络阅读,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本质上来说,阅读没有捷径可走。教师要做的最基本的工作就是要培养学生拥有一颗乐于阅读的心灵、一双勤于阅读的眼睛和一个善于阅读的大脑,这也是应对任何一种阅读样式挑战的最佳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周移安.网络阅读与语文阅读教学.湖南.
[2]陈端海,宋丽辉.新理念下网络阅读教学初探.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新区一中)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53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