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数学课的导入技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波

  导入新课,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深厚的好奇心是引发强烈求知欲的内驱力。”在导入新课时,老师若能激发学生对新课的浓厚兴趣,学生便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便大为提高,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一些课堂导入的做法:
  
  一、从生活情境导入
  
  新课的导入,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的情境,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体验和理解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如七年级《用字母表示数》,有一位老师这样引入:用多媒体先听儿歌《数青蛙》,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学生听着儿歌,看着青蛙跳水的优美画面,教师问:“谁能接着数下去?”学生踊跃举手都想说,学生数了几个后,教师接着问:“10只呢?100只呢?如果有很多很多只呢?学完今天的内容我们就会表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从而便自然地进入新课的学习。很多数学内容都可以用这种方式导入,如数轴的概念、科学记数法的概念、正负数的概念、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正多边形拼地板等。
  
  二、从故事导入
  
  大部分学生都爱听故事。因此,在引入新课时把数学知识贯穿于故事之中,便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在“合并同类项”的习题课教学中,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整体思想化简代数式,教师可以先讲这样一个故事:“篮子里有3个苹果,3个小朋友每人拿走了一个,为什么篮子里还有一个呢?”有的学生回答是因为最后一个小朋友把篮子一起提走了。于是教师接着解释,我们认为最后一个小朋友把苹果和篮子当成一个整体提走了,这种思想在数学上称为整体思想,然后出示习题:2(x+y)+3(x+y);7(3x-2y)+3x-2y……有了这样的课堂引入,学生对整体思想已有所了解,看到这样的习题,一般都不直接去括号化简,而应根据老师的提示,应用数学整体思想,简便地解答了此类题目,自然也就掌握了这种抽象的数学思想。
  
  三、从悬念导入
  
  数学课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探求问题奥秘的心理,即“疑中生奇”,从而达到“疑中生趣”,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有理数的乘方时,问:有一张厚度是0.1毫米的纸,如果我们把这纸能够连续折叠20次,会有多厚?学生感到很惊讶,并急于探求其所以然。至此,教师点出本堂课的主题,以悬念成功地完成导入。
  
  四、从学生动手实践导入
  
  学生的抽象思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感性经验,直观活动导入可利用实物演示、动手操作等方式变抽象概念为具体实物,通过学生眼、手、脑协同活动,激发学生的直觉思维。如在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时,可以让学生在长度不等的若干根小棍中任取出三根,经过拼一拼,看能否组成三角形。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会发现,任取三根木棍,有时能组成三角形,有时却不能,这就自然引出了对三角形三边之间关系的思考。这种导课方法直观形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如三角形的判定、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等可以应用此法。
  
  五、从问题类比导入
  
  从问题类比导入是一种利用知识间的迁移规律,对同类知识进行类比,获得新知识的方法。数学中的很多概念、性质、定理是通过类比推理发现的,它是科学研究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利用类比导入新课,不仅建立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出了课题,同时也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如在讲“相似三角形性质”时,可以从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为例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线段、对应周长相等,那么,相似三角形这几组量怎么样?这种方法使学生能从类比中促进知识的迁移,发现新知识。
  总之,数学课导入方法很多,教师在教学时,可根据教材内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灵活运用最佳的导入方法。但无论怎样,导入都不能偏离主题,而应与所学的内容紧密相连,目的在于保持学生的新鲜感,创造最佳的课堂气氛和环境,充分调动其内在积极因素,激发求知欲,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 山东省滕州市西岗镇西岗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56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