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国城

  摘 要: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育人的阵地。而中职学校更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的主阵地。职校毕业生大部分要从学校走向社会,走向各种工作岗位,因此就必须对他们进行择业教育、创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团结协作、互助友爱、无私奉献的精神。因而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也是构建平安和谐校园的前提。通过介绍中职学生的德育现状,及其所处的环境,以及当代德育教育存在的弊端从而突出强调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给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环境;建议
  
  一、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环境分析
  
  1.从中职学校学生心理现状看
  一般说来,中职学生有下列类型:入学成绩差,存在厌学情绪;有些是独生子女,入学后不能适应集体生活;有些来自边远山区和农村的学生,家庭经济比较困难,他们有些自卑、不合群;有些是单亲家庭,父母的离异使得他们的心灵受到了伤害;中职学生还存在着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问题。据调查显示,许多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着心理健康的问题,来校就读的学生在学习、能力、素质等方面普遍低于普通高中生。中小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是导致学生素质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很多学生把许多不良行为带进校园,这给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增加了难度,增强了紧迫感。
  因此中职学校德育工作要以“面向全体,因人而异”,根据学生个体的不同,有针对性、有所侧重地开展德育工作。
  2.从社会环境看
  (1)指导思想不端正,对德育教育的内涵理解片面。长期以来,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就业率的影响,只强调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却忽视了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同时,对德育教育的内涵理解片面,一是把德育简单地理解为纪律教育,造成学生搞好卫生是为了保住流动红旗、守纪律是为了维护集体荣誉的思想,给德育教育蒙上了急功近利的色彩。二是把德育等同于思想教育,忽视了学生道德行为方面和个性心理素质及能力方面的培养,使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劳动观念、公民道德、坚毅勇敢品质和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欠缺。三是以智代德,一俊遮百丑,培养出来的学生是“高智低能”的“废品”。
  (2)由于中职学校生源因素的原因,导致对学生的过分溺爱。多年以来,由于社会上新的“读书无用论”的产生,及学生、家长对中职教育的认识不全面,再加上社会民办职校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导致中职学校的生源严重不足。学校本着学生是“上帝”的观念,过分溺爱、迁就学生,表现为对校规校纪的执行放松,对违纪违法的学生宽容。
  
  二、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今社会正处于重大而深远的变革之中,国内经济的转轨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种意识彼此渗透,加之中职学校的学生基础差、素质参差不齐,且仍然有学生没有完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在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中仍然有不少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中职学校所招收的学生基础差,素质参差不齐,影响了德育工作
  由于当前中职学校学生的基础大部分是初中毕业,基础差,年龄偏小,理解能力较差。加之部分初中学校没有把德育教育放在首要位置,有些学生的德育基础太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德育教育的成效。
  2.德育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不够灵活,相对“滞后”
  时代在发展,学生的思想在变化,现在学生了解信息的渠道已经多元化,但学校德育教育的内容仍沿用过去的教材,形式比较死板,从内容到形式都出现“滞后性”。比如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要形式还是课堂教学,主要依靠思想政治、法律常识、就业指导等课,内容上还是讲一些条条框框,内容不新鲜,形式不灵活。
  3.德育教育的时间不能得到保证
  德育教育必须有时间作保证,但是由于中职学校课程改革不到位,不少学校仍然沿袭以前教学模式,课程开设较多并且难度较大,所以德育教育安排的时间有限,特别是中职学校实行“2+1”学制后,德育课的课时更难以保证。另外在专业课教学中,由于专业课教学任务重,书本内容偏多,专业课课堂教学中穿插德育内容的时间较少。
  
  三、加强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建议
  
  1.紧跟形势,用好教材和超越教材及编写校本教材
  据调查各类企业对中职培养的毕业生,技能方面比较满意,而对不少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操守、职业态度等内在品德比较失望。现在企业明确提出招聘员工时,首先考察的是人品、团队协作能力,然后才了解他的技能状态。作为德育课教师对于社会发展、企业用人的新标准要有敏感度,要及时领会新的政策实质,把握时代脉搏,心里明白要教给学生什么,要把学生培养成怎样的人,教学就不会迷失方向,不能仅仅只盯着教材,要跳出教材。德育课教材因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教材内容的时空局限性和滞后性是存在的,这也需要教师去处理。这时德育教材不应是“授业解惑”的唯一课程资源,而是为教学服务的一个载体。德育课教师备课、组织教学时切忌不能只考虑教材是什么就教什么,可对教材重新组合,超越教材。联系学生自身的经验、身边发生的事、社会热点,慎重选取材料,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接通”,选取典型的校友创业、就业成功的案例,编印相关资料作为教学内容,使书本知识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做到既不冲淡教学主题,又能强化育人意识和创新意识,这样才能保持教学的活力。
  2.重视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能力
  一直以来教学研究是职业学校比较薄弱的工作,也没有得到教师应有的重视,在德育课教学的创新中必须充分发挥教学研究的作用。
  (1)德育课教师应树立和强化科研先导意识,树立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课题研究理念,走“研究课题从教学中来,研究成果回到教学中去”的道路,进行教情、学情研究,探索出适合校情、学情的有效教学模式。
  (2)德育课教师要发扬教学研究的优良传统,根据教学的需要确定具体的研究方向,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教学研究,以科研促教学。发挥集体研究力量的作用,共同提高教师能力和提高教学效果。德育课教师只有具备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才能不断创新和创造。
  3.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
  在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下,学生循规蹈矩,不敢尝试创新,即使偶有另辟蹊径的举动往往也会在初尝失败的苦涩后就心灰意冷,这就反映了学生在创新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若要弥补学生的不足,必须打破学生对老师的盲目崇拜,不能把老师的话当“圣旨”,必须使学生用质疑的眼光去听取老师的讲解,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若没有怀疑就没有科学的发明,就没有人类社会的进步。如果我们的德育教师能做一些尝试,我想一定会受益匪浅,学生的学习态度会由“被动接受”型转变为“主动探究”型。
  (作者单位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职业技术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56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