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素质教育下的物理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建平
物理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没有物理学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文明生活,没有物理学的发展就没有我们今天的现代化生活,它的发展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的发展,显示了科学的巨大力量。学习一定的物理学知识不仅是作为一个高素质公民的前提条件,也是适应现代社会的必要条件。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究竟应该怎么教才能让学生喜欢上物理,真正意义上的学会物理呢?
在这里我们要回到出发点:中学物理教育的目标是什么?翻阅一下建国以来历次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说法不尽相同,其基本目标都是要与其他学科和其他学校活动一起。“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两种不同的实践反映出来的却是两种不同的物理教育观。多数人的作法实际是在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物理专业工作者;另一种则是力图使物理课程在培养高素质公民的过程中作出贡献,而现在的物理教学尤其是物理教材都是朝这个方面努力的。所以中学物理课程不是为培养物理专业工作者而设立的,它应该和其他学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提高学生素质这一总的目标作出贡献。所以,本人认为物理的教学应该服务于生活,应该取材于生活,应该把物理变成生活的一部分,让学生乐于接受枯燥乏味的物理规律。
找到问题的症结,就要探究解决的方法,在最近的几年教学中,自己也有了几点体会,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一、将高深莫测枯燥的科学知识变成通俗易懂的科普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科技意识
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科普读物。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增加学生的科技知识,并定期组织“实用物理知识竞赛”,以调动学生学习、读书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技阅读能力。也可以举办科普知识讲座科技知识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举办科技讲座时,要认真选择材料,或根据有关资料撰写讲稿,根据平时收集的材料,利用活动课分班级或集中学习,可以收集军事科学、航天技术、通信技术、空间技术、科学家的事例与贡献等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科学素质教育,还可以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物理,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在班上进行专题介绍,还可以利用板报介绍科普知识及物理知识的应用。
二、突出知识的实用性。树立良好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的同时要加强物理史的教学
物理发展史是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物理发展史的教学,不仅使学生了解物理发展的历史,一些著名物理学家的典型事迹,同时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科技意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强化物理学史的教学,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物理学史材料,如“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牛顿运动定律的创立”、“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等,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教育;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可适当向学生介绍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航天领域和高科技领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可使学生更加了解科学家们对科学的态度,研究科学的方法以及他们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了解科学技术给社会发展和四化建设带来的巨大动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中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
三、从生活中取材自制教具。激发学生制作小发明的欲望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经常的组织趣味活动,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精心设计趣味物理实验让学生来完成如“飞机投弹”、“喷气火箭”、“纸锅烧水”、又如自制电铃、自制平行光源。制作针孔照相机。制作潜望镜。自制量筒。楼梯电灯开关电路等,并组织展评。通过这些实验,既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科技活动的开展,既能锻炼学生的科技制作能力,又能为学生将来工作后自制简易教学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础。记得我们在学习光学的时候,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这个现象如何展示呢?我通常是动员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有一个学生是这样做的,找来一个金鱼缸。里面装满水,然后用一个激光器照射,但是实验效果不是很好,学生们根本看不见红色的激光束在水中的传播路径,实验陷入了僵局。学生开始讨论解决办法,又有一个学生提出建议:在水中加点肥皂水。结果显示现象非常好,我就问他是怎么想到的,他说化学中有丁达尔现象,应该就是这样的,我听了以后也很满意。
四、在应用日常生活经验的时候要注意消除“前科学概念”的影响。加强培养学生的科学的思维习惯
所谓的前科学概念指学生在接受正式的科学教育之前,在现实生活中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与辨别式学习而获得的一些感性印象、积累的一些缺乏概括性和科学性的经验。在学习物理的第一天我们就知道单凭感觉是不可靠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物理的教学要脱离生活经验。必要的生活经验对学生学习物理是有帮助的。不过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加以选择,区分清楚那些经验是科学的,那些经验又是错误的,要准确的纠正学生长久以来积累的错误经验。
比如生活中人沿水平方向拉牛。但没有拉动,这是为什么?
学生在生活体验中,都有这样的体验,“当拉不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时,如果增大拉力,就能拉动”,因此学生总以为“没拉动是因为力小”,这一句口语的概念不准确。“没拉动是因为力小”这句口语,如果理解为“没拉动是因为拉力小于摩擦力”,则说法违背二力平衡条件,是错误的说法,与此类似的例子“船能漂在水面上是因为船受到的浮力大”。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之一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当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而仍然保持静止不动时,说明该物体受到的是平衡力,所以人拉牛,牛不动,不是人拉力小,而是绳拉牛的力与地面对牛的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不能改变牛的运动状态。
总而言之,物理难学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就要求老师要主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主要环节和过程,使学生转换角度,调整自己的方位,打破教与学的封闭和隔绝,体悟学习的真谛,唤起他们求学上进的精神动力,了解自己的知识水平,扬长补短,多方完善,从而真正意义上的掌握物理知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59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