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尝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谢建飞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当前及今后教育工作的重点是着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因而,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已成为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就地理学科而言,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使其领会并运用地理知识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基础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内驱力,只有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才能静下心来深入观察。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兴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先决条件。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呢?
  1.营造宽松、民主、和谐、开放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创新学习的气氛。民主、平等、开放、安全的课堂氛围可以使每个学生都沉浸在创新学习的快乐中。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参与探索,在评价中要留给学生发表自己独到见解的空间。如研究“月相变化规律”这一课题时,我变换角度利用诗词作为学生作业:“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和“月落乌啼霜满天”各指的是什么月相?学生兴趣盎然,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积极思考,参与观察。通过这样的活动,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恰当设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兴趣有利于思维拓展,而思维始于发问。有效的课堂提问具有启发性、激趣性,能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新的情境中来,在心理上造成悬念,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可,口欲言而未能”的心理状态,从而使学生自主开动脑筋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学生自然地处于“发现者和研究者”的位置,根据地理事物或现象,不断发现思考获得理性的认识。如在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时向学生提问:如果地球公转与自转的方向相反,则地球昼夜的周期如何变化?在学习讨论中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充分发表自己的新观点、新想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强化地理图像的运用,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信息载体,它蕴藏着大量的地理信息。因此要充分利用地图,引导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空间发布,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比如在讲授“天气和气候”这节时,我播放天气预报视频,让学生看图思考:为什么在同一气旋活动中不同方位会形成不同类型的锋面,从而产生不同的天气现象?接着让几位学生上台画出不同类型的锋面及天气。通过类似的教学活动,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观察各种地图、示意图、统计图,做到以图代书,强化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思维训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
  从地理学科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求异思维训练,发散思维的点拨和训练,可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1.求异思维训练
  求异思维是指对某一研究对象,通过多起点、多方位、多结局的思考和分析,寻求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可以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迸发创造发明的动力。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安排创新环节,训练求异思维,鼓励创新思想。例如:同在北纬40°~60°之间的西欧与北美,而温带海洋性气候范围相差甚远。前者因地势平坦,海湾曲折,山脉多是东西走向,有利于海洋水汽深入内陆,温带海洋性面积发布较广;而后者由于西部山脉阻挡,海洋水汽难以深入内陆,而温带海洋性面积十分狭窄。经过这样的分析,拓展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标新立异,别出心裁,使学生自由思考,逾越常规,从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2.发散思维训练
  发散思维训练是根据已有知识结构、经验方式进行多层次、多角度探究某一问题的思维活动,通过探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训练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地理教学中教师适当设置矛盾,将学生置于“矛盾”冲突之中,使学生在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中将新知识内化为学生的固有知识。例如通过“未来世界人口的容量与分布将会怎样?”“东经175°与西经15°相比哪个在东面?”“在同一纬度上,有哪些地理现象相同?”等问题,引导学生沿着这些中心问题向各个方向辐射,寻求众多适当的答案。在此基础上加深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激发思维的多向性,展示学生创新的本能。
  三、让学生动手实践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自己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趣,是唤起青少年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注重实践的习惯,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更能塑造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地理教学中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将知识深化理解并运用,在学生亲自实践、发现、体验的过程中将所学知识加以运用。如通过实地调查、小组讨论、试验模拟等活动,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捕捉到创新的灵感,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如学习“工业区”后,教师让学生调查淮安赵集芒硝矿的情况。通过对芒硝矿现状的调查,发动学生为淮安芒硝矿的科学开发和利用出谋划策。学生在这种活动中不仅可以获得创造力发展所需的良好环境,而且开始了真正的创造活动。
  总之,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在于培养创新型人才,而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育,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作为地理教师,应该在充分把握教材内涵的基础上,深层次挖掘教材的潜在因素,适时启发、引导,开展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把创新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位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得以增强,从而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
  江苏淮安市第一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65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