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注学生课外名著阅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万隆秀

  《新课标》(7~9年级)指出: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最近教育部公布了30部中外名著的书目,其中初中部分10部,高中部分20部,标志着名著由课外真正走入课内。近几年的中考情况,对名著阅读的考查题形式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具体,范围越来越宽,难度越来越大。
  关注学生课外阅读方向:目前我国的中学生经典名著阅读令人着实堪忧。要让学生明白: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已经造就了许多优秀思想与艺术产品,虽然它们形成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意识形态背景之中,但是不同的背景下的人们对它们都有了相同的认识,都把它们奉为经典作品。特别重要的是,它们多数都经过了长时间的阅读史的检验,那才是我们的首选,那才是学生应该趋向的读书境界。因为:
  一、阅读名著能养成心性
  1.在人性的本性中,确实会藏着一些非良性的成分,这些成分如果得不到理性的制约和有益改变,就会影响到人的更为优质的成长,甚至在这些成分无阻碍地膨胀之后,形成对自身对他人的巨大伤害。那么将优秀书籍中包含的人类的良知、爱心、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作为心性的营养输入其中,并逐渐内化为自身的心灵戒约和精神企求,人才能更好的为人,才能更好地生存。
  2.人渴望生存得更好,不是物欲的满足,而是精神企求的满足;不是挥霍财富所带来的快感,而是享受人生与自然时心灵所带来的美感。通过阅读名著你就可以对之形成真正清醒的认识,直接从书中获得,也可以通过书的开启、书的指引,从人生与自然中获得。正如《颜氏家训・勉学》:“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
  二、阅读名著能启迪智慧
  莎翁说过:“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许多多高尚的人谈话。”它能拓展视野,开启心灵。每一部伟大作品,都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它们源源不断地向我们输送滋润心灵的营养。
  绝大多数学生对语文课不感兴趣,却对文学特别是课外名著非常感兴趣。对语文课不感兴趣的原因有很多,但最关键的一点是老师把语文课当成了应考的工具,使充满文学想象与情感内涵的语文教学变得枯燥了。语文教学仅仅变异为思想内容和语文知识的剖析概括传授过程,既扼杀了学生的想象才能,又排斥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对文学课特别是课外名著阅读感兴趣的原因,客观方面是因为阅读时摆脱了老师的束缚和干预,减轻了课业上的压力和任务,这促使其主观方面心理放松,达到全身心投入,个性得到张扬,可以尽情地畅游在文学的海洋之中。他们思想的野马可以自由地在草原上驰骋,他们想象的翅膀能够随意地在天空中翱翔,他们强烈的情感伴随着作品的形象就会“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语文教师应该怎样落实学生的课外阅读呢?笔者认为在阅读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以下方面。
  1.要关注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也就是说,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也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2.要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能荡涤心中堆积的污秽,净化思想蒙受的尘埃,从中得到美学的享受,潜移默化地受到文学的熏陶,进而产生对语文的兴趣和对文学的爱好。
  3.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做好充分的阅读心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方法主要有:(1)体验感受法,给学生讲解作家创作时的感受和自己阅读这篇著作时的感受,诱发激情。(2)讲述故事法,给学生讲述其中的一段故事,造成悬念。(3)语言描述法,描述原著中的人物或画面,引人入胜。
  4.要关注学生对各种文体知识的把握。举小说为例。(1)感知小说,把握故事情节,弄清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及其线索。(2)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明确作者运用的描写方法和表现手法。“在把握情节的前提下,着重欣赏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刻画人物性格的多种艺术手法。”(人教版九年级下第二单元)(3)欣赏作品的语言及风格。“小说的表现力极强,三言两语便能写活人物,短短几百字便能折射一个时代。”(苏教版八年级下第四单元)
  5.要关注学生形象思维的训练。文学作品具有朦胧的美,解读、审美个体和意义阐释都具有不确定性。学生走进文学作品,获得知觉领悟和心理体验需要借助形象思维。《新课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还需要关注学生形象思维的训练,使学生在自我体验中塑造人物形象,教会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
  6.关注学生名著的“读写结合”。课外名著篇幅较长,如果完全放在学生课余时间去阅读,很难保证质量;“读”是“写”的前提和基础,“写”是读的巩固和强化。如果只读不写,“读”的内容理解不能深入,“写”的水平也不能提高。因此可以采取“课内课外读写结合法”。
  作者单位:四川资中球溪镇初级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74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