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引领科学探究要抓“一心两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袁冬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科学课上引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成了一大亮点。但是,目前许多科学课上学生的科学探究存在表面化的现象。笔者认为,课堂上引领学生开展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要抓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一个“中心”――以创设趣味的探究问题为中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科学课中,富有趣味性的探究问题是学生开展有效探究活动的动力和根源。
  
  1.以课前谈话创设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小学生对新事物都比较感兴趣,因此,教师在课前谈话的过程中,要善于创设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样才能引导孩子开展探究活动。如,在上“研究磁铁”(苏教版第11册)这一课时,很多孩子都知道磁铁能够吸铁,因为他们都有玩磁铁的经历。课前可以给学生玩一玩磁铁,然后教师可以问学生“磁铁能吸引铁,那么铁能否吸引磁铁呢?”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
  
  2.以操作演示创设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课始,通过操作演示创设有效的探究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产生一种探究的动力支持他们不遗余力地自己去探索。如在“热的传递”(苏教版第9册)一课教学中,我把一长条薄的纸缠绕在一根粗铁棒上,然后放在火上烧一会儿,纸没有被点着。纸是可燃物,放在铁棒上却不会燃烧。这样的设计能使学生脑中产生了许多迫切想知道的问题:“纸为什么不会被烧着?”“为什么要缠在铁棒上?”
  
  3.以趣味游戏创设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课堂上利用一些趣味性的游戏创设探究问题,能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究欲。如“怎样移动重物”(苏教版第10册)一课的教学,我让班上力气最大的同学和一个力气最小的同学,两人各压住木棍的一端,看谁能使对方的一端翘起。在我的安排下,结果力气小的同学几次都轻而易举地获胜。这一结果出乎学生的意料,由此便激发了学生研究杠杆的兴趣。
  
  二、两个“基本点”――抓准科学探究的关键点和生成点
  
  1.聚焦科学探究的关键点。科学探究的关键点,指的是整个探究活动的关键部分。对于这个“关键点”,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探究,这样学生才有可能真正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
  (1)引导制定探究方案。课堂上,首先要培养学生制定科学的探究方案。探究方案设计得好不好,会直接影响后续的探究活动。如在教学“把固体放到水里”(苏教版第6册)一课时,怎样加快溶解在学生提出“用搅拌可以加快溶解”这一猜想后,可以这样引导他们以食盐为例制定探究方案。
  师:怎样用食盐来实验通过搅拌可以加快溶解?
  生1:往杯中倒入食盐,加入水,用筷子搅拌,看溶解得快慢。
  生2:谁和谁比较?没有比较怎么知道快慢?
  生3:应该一个杯子里用筷子搅拌,另一个杯子不搅拌。
  生4:还不够科学,如果一个杯子里的盐很多,另一个杯子里盐却很少,不搅拌也溶解得比较快。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应加入相同的盐,一个用筷子搅拌,另一个不搅拌,水一样多,水的温度也一样……”一个对比实验的方案就这样制定出来了。
  (2)组织交流、分析探究结论。在学生得出探究的结论以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将结果与假设相比较,对结果做进一步的分析。一般应有如下步骤:首先,学生独立思考,尽可能多地收集自己的发现,并整理思路;然后,小组交流,组内同学轮流说,听不懂的要问,前面同学说过的后面同学尽量不要再重复说;第三,小组整理成果,向全班同学汇报有什么发现,采用了什么方法等等;最后相互评价、质疑。
  
  2.捕捉科学探究的生成点。课堂是生成的,科学课上的探究活动更具有生成性。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会出现教师预设外的事件,这时,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些生成点,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更有效。
  (1)随时“升降”目标。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出现生成点,教师要合理地删补教学内容,升降预设的教学目标。如教学“叶和花”(苏教版第6册)一课时,在让学生想办法比较叶子时,巡视发现他们有的认真地端详着,靠视觉分辨叶的大小、颜色;还有的组在量叶的宽窄以比较大小;更多的组则将几片叶子重叠起来进行排列……在汇报的时候有一小组提出了疑问:“老师如果我们在野外没有工具,那我们怎么观察呢?”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是的,科学课学习以来,学生已逐步养成了观察的习惯,他们随时随地进行观察,如果没有工具就要自己想办法去寻找身边的材料去观察比较。课堂紧紧抓住这一生成资源,鼓励学生向它学习,这要求我们正视这每时每刻不断生成的东西,渐渐地积累、改造和更新,从而建构起学生的科学素养。
  (2)适时“替换”探究主题。在课堂上,我们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教学任务要解决这个问题,可学生非要解决另一个问题,这说明他们被更重要的问题所吸引,迫切希望先解决那个问题。这时如果转而引导学生围绕他们的问题去探究,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兴致必然高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种种疏忽失误,很多是教师难以一一预测的,而成为课堂教学生成的重要内容,教师对于学生的认知错误,用欣赏的眼光看、听,适当加以点拨,敞开心扉,与学生进行谈话,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交流。
  (3)即时“变奏”流程。课堂上,科学探究活动进程经常会被学生的一些意想不到的发现所打断,这时教师要捕捉住转瞬即变的生成资源,保持在生成中不断地建构。如学习“校园里的小动物”(苏教版第5册)这一课时,通过在水盆中放瓶盖,搭桥等,让学生得出结论小蚂蚁想家了。在观察完小动物后送小动物回家时,突然有小朋友举手说:“老师,我们前面还研究过蜗牛。那我们在研究后要不要送它们回家?”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讨论,蚂蚁要送,为什么蜗牛就不能送;蚂蚁很可爱,蜗牛很难看;不,蜗牛也漂亮的……学生对这个问题这么投入,怎么办?是立即“刹车”,按原计划组织教学,还是因势利导地组织学生对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展开探究?这时,教师就要即时改变教学流程,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究。
  
  作者单位:
  江苏海门市三阳中心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76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