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限制学生使用智能手机要科学施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假期让不少沉迷手机和电脑的孩子尝到了苦头。据报道,儿童成为春节后医院眼科的就诊“主力”,某三甲医院眼科就诊人群中,超过65%为儿童,原因多为长期使用电子产品导致的用眼过度。在这一背景下,要不要在校园禁用手机,再次引发大众讨论。
   近些年,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智能手机功能的日益强大,智能手机在学生群体中迅速普及,并由此引发了学生沉迷于手机游戏、干扰课堂秩序等一系列问题,加之青少年近视率的居高不下,使很多人将目光聚焦到手机上。是全面封禁还是合理引导,是刚性约束还是柔性管理?围绕权利与秩序、规定与情理、被动或自觉,小小的手机引出困扰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大课题。在国际上,尽管包括英国、法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已进行立法尝试,但并未完全达成共识。是因势利导还是一禁了之,成为考验学校和教师理念与智慧的考题。
   应该看到,数字化、智能化是时代的大势所趋。但心智尚未成熟、自制能力仍相对较差的中小学生使用智能手机,利弊参半。
  其利,一目了然。学生借由智能手机可便捷地获取各类资讯。教、学、评、测等环节均可基于实时反馈和数据分析及时完成,在提升教学效率的同时,推动个性化教学和因材施教。
  其弊,也清晰可见。部分学生沉迷于手机不能自拔,成了校园里的“低头族”,分散了注意力,干扰了教学秩序,影响了身心健康。更为严重的是,还有部分学生因沉迷网络世界导致心理疾患,或受不健康内容的诱导误入歧途。
   正是因为看到了智能手机带来的“另一面”,2018年8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要求“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要进行统一保管”。山东等地也出台相关规定,禁止中小学生带手机进校园。种种举措,都是为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所做的努力。与此同时,如何更好地兴利除弊,还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密切配合,进行柔性引导。
   一方面,学校和老师通过组织学生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契约精神,激发学生自主思考与自我管理的内生动力。同时,积极使用各种互联网平台和应用程序进行教学组织与教学反馈,主动引导学生的碎片化学习并给予学生更多的个性化关注,将学生的注意力从网络上不健康的内容中“抢”回来。另一方面,家长应身体力行,既要做合理、适度使用智能手机的垂范者,也要在家庭教育中多陪伴、不缺位,做孩子心理健康发展与性格养成的良师益友。同时,广大APP开发者和互联网平台也要以最大的责任心提供优质内容,让学习软件与程序更有趣、更有益。
  (选自《人民日报》)
  【素材解读】
   教育之难,難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以教育的维度来思考校园中的智能手机问题,需要在局部禁止的基础上,多些关怀的温度和智慧的力量,让未来一代在拥抱智能化数字世界的同时,也能拥有明亮的双眼和美好的心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91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