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科學是小学阶段开设的一门自然综合学科,以实验探究学习为主,旨在通过学习科学知识,培养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科学思维能力,在实验探究中感受科学的魅力,喜欢上科学学习。
  【关键词】 小学科学;探究;科学思维能力
  科学思维就是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维,它是科学方法在个体思维过程中的具体反映。反过来我们可将科学本身看作是一种思维方式,科学探究过程就是通过科学的思维方法去获取知识的一个过程。那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呢?
  一、在动手探究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开展探究活动前教师应先让学生思考,然后再动手操作。要重视动手前的动脑,让学生“想好了再动手”,这是培养小学生科学态度与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比如,在四年级上册教科版《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一课中,笔者提出问题:“假如你来设计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做?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什么?”通过这样引导,学生认为需要的实验材料包括烧杯、盐、水、勺子、玻璃棒等。随后,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实验步骤以及实验中的一些小细节,重点引导怎样取盐,学生想了很多办法,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最后,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实验步骤写下来,然后再动手操作。科学探究必须参照一定的程序,先做哪些,后做哪些,不能含糊。在探究过程中强调思维的体验,因此,教师必须在实践前指导学生好好动脑,做好实验设计与安排。动脑的过程其实就是师生间的研讨,通过层层推进,严谨而周密的研讨让学生明白实验的流程与注意事项。
  二、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真正调动学生思维,并促使他们形成对科学的正确情感态度,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比如,六年级上册《研究电磁铁的磁力》,笔者准备了不少铁钉、漆包线、电池、大头针等材料,分发给各组。要求每组制作一个电磁铁,各组参照之前研讨的方案开展探究合作。但是在一阵兴奋后,不少学生都感觉到了不同。有的小组吸起的大头针数量多,有的小组吸起的大头针数量少。原来笔者发给每组的漆包线长短是不同的。面对学生惊奇的面孔,笔者问道:“同学们,电磁铁的磁力大小是不一样,你觉得跟什么因素有关?”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产生了质疑,又有了新的发现,极大调动了他们的探究热情,推动了思维的发展。
  三、重视课下延伸保持科学思维的稳定性
  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科学思维能力,最关键的一环就是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换而言之就是要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教室,带着新问题走出教室。单纯依靠有限的课堂时间开展科学探究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将科学探究活动延伸到课下,让他们的思维在课堂之外也能动起来,不能将上下课的铃声作为科学思维的起点与终点。以六年级下册《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一课为例,通过实验学生发现当淀粉遇到碘酒就会变成蓝色。在快下课时笔者要求学生利用本堂课的知识“制作神秘信件”,让他们在课后去完成。这样将教学从课堂中延伸出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促使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志刚. 加强小学科学探究教学 训练学生思维能力[J]. 科技创新导报,2015(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016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