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谈化学学习中的“课前预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 炎

  化学是一门基础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学科,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是研究新物质的科学,是信息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环境科学、海洋科学、生命科学和空间技术等研究的重要基础。化学知识丰富多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但是如何才能更好地进入多彩的化学世界,中学阶段我们唯有通过课堂学习来了解。进入课堂之前,我们首先要做的是预习。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前预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措施,它可以帮助我们把握新课的内容,了解重点,增强听课的针对性,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一、课前预习对高中学生化学学习的作用
  
  1.提高听课效率。我们经常说“向四十五分钟要效率”,如何要效率,课前预习便是提高效率的方法之一。在预习过程中,对即将要学习的新课能够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哪些内容能够自己弄懂,哪些内容自己无法弄懂,听课时,便可集中精力去听那些自己没弄懂的部分,这样可以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听课,变盲目听课为带着疑问听课,使听课变得更有针对性了,能够更好地抓住课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例如:高一教材中“物质的量”的学习,那么如此抽象的名词在没有预习的前提下学生很难接受,很难理解,会出现知识的“拦路虎”,影响进一步的学习;但如果有了课前预习,学生就会大概知道“物质的量“也是一个国际通用的基本物理量,对它的概念和研究范畴有了一定的了解,再加上老师在课堂上的生动讲述,学生也就会更容易理解这个内容了。
  
  2.更好地做课堂笔记。如果课前不预习,上课,老师讲什么就记什么,书上划的乱七八糟,导致盲目地记笔记而顾不上听课。经过预习,记笔记时就有了针对性,只记那些书本上没有的和老师另外补充的内容以及自己预习时没能理解的部分。这样可以节省大量时间用于听课时思考问题。例如:在例子方程式的书写分为“写、拆、删、查”,学生可以记录这四个字的具体含义,尤其是“拆”,要知道如何拆,哪些能拆,哪些不能拆,这是写正确的离子方程式的关键,所以在课堂听讲中一定要注意听讲,详细记下“拆”的规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书写技巧。
  
  3.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预习本身也就是一种学习,而且还是一种自主的学习。预习时,要独立地阅读、独立地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独立地接受新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能力会逐步提高,听课时就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这样就比单纯依靠听课获得知识的记忆效果好。
  预习之所以有这么多的良好作用,从心理学角度说,是因为在预习过程中,发现疑难点,从而在大脑皮层上引起了一个兴奋中心,即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状态,这种注意状态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并指引着学生的思维活动转向对疑难问题的解决,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但是我们要知道预习不是把老师明天要讲的内容草草看一遍就算了事,而是要严格按步骤和要求进行。
  
  二、课前预习的方法
  
  1.迅速浏览。通过简单阅读,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与重点,要把自己看不懂的问题记下来或用铅笔在书上作一些记号,确定疑点,用以提醒自己上课时要集中精力和注意力,有意识、有目的地听老师讲自己不懂的问题,详细对比跟自己的想法有什么不同,这样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弄清哪些内容是自己一读就懂的,哪些内容是自己没有读懂的。
  
  2.思考阅读。对于初次阅读没读懂的问题,在第二次阅读时,头脑里始终要带着这个问题,深入思考,仔细钻研教材,这时的阅读速度可以适当放慢一些,遇到困难,可以停下来,翻翻以前学过的内容,也可以使新旧知识衔接,以旧带新,温故知新,或者查阅有关的工具书、参考书,争取依靠自己的努力把难点攻克,把问题解决,把没读懂的地方读懂。当然对于自己经过努力仍未解决的问题,也不必勉强去解决,这样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可以把这个问题记下来,留待课堂上听课时去解决。
  
  3.边读边记。预习笔记在两次阅读时都应该出现,一般是做在书上。在书上做的预习笔记要边读边进行,以在教材上圈点勾划为主。所圈点勾划的应是新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以及一些新的名词概念。同时,也可以在相应位置的书面的空白处,写上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写上自己没读懂的问题,以及本节课讲授的几个主要问题是什么,预习时查阅的参考文献或者是化学常识等等。
  总之,做好课前预习,无论对于什么学科而言,都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也可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带着问题学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反之,如果是学习中再遇到问题,那么就会为我们的学习设置了拦路虎,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自然也就不会取得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译丛.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高级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76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