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大学语文教学的沉思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路 遥

  摘要:大学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应该以审美的方式解读人生与社会,使学生通过对作品本身的感受与学习,领悟与运用,学会做人,为将来的智慧人生奠基。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应该通过使学生爱上大学语文课爱上阅读的策略来实现。
  关键词:大学语文 现状与思考 方法与策略 终极目标
  
  一、大学语文现状的描述
  
  1.教材方面。近五年来大学语文教材大致不下五十种,种类繁多,名家与非名家主编均有,厚薄不一,质量也参差不齐。编排体例大致有三种:按主题编写,打破时空界限,收罗古今中外名篇,使内容集中,突出某一主题对学生的培养渗透;按朝代编写,突出文学史的时代特征,历数各代典范之作,使学生对文学史有较清晰的感知,不看重文章体裁;按文体编写,以文章体裁为纲集结,增强学生对文学样式与体裁的认知与欣赏。三种模式均没有体现出不同院校专业,文理工科的相互差别。
  
  2.上课形式。大学语文是公共课,除中文专业外,文科类专业为必修课,理工科专业为选修课。如果是必修课,那么,在课时安排、学生重视程度、教学过程及质量,考试与考查还有所保证。然而课时却少得可怜,对又厚又大的语文教材32课时显然难承其重。如果是选修课,那么不但课时更少,还有集中排课,上课时间有时安排在周末或晚上,最要命的是采用几百人一起上课的讲座形式,那么本该鲜活的教与学双向活动就会变成语文教师的独角戏,没有于丹式的本事,教学质量很难保证。
  
  3.成绩考评。一般院校现在通常采用的成绩评价方法是三七开(或四六开),平时占30分,卷面占70分,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笔记、作业、课堂问答,检查手段单一,也不够准确,卷面多为开卷,学生极易应付过关,这种成绩考评手段会给学生造成一个错觉,对大学语文不必认真,不用听课也能过关,从而导致恶性循环,造成今天大学语文教学的困境。
  
  4.教师及教学情况。大学语文课尽管得到了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关注和提倡,但大学语文在高校教学中仍处在边缘状态,有些院校压缩或停开课程,首当其冲的往往是大学语文,因为外语、计算机技术、时事政治、体育都可以找到相关的红头文件而受到重视,惟独大学语文没有红头文件的支持,又不能立竿见影,急功近利,所以只能位居弱势,由于这样的现状,大学语文教师队伍也就不够自信,似乎大学语文谁都可以教的了。他们在职称评定、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的评价上得不到平等对待,这都是极不正常和极端错误的现象。
  总体来看,大学语文课程的现状与社会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要求相差甚远,抑或相脱节,教材的千篇一律缺乏特色,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百人或几百人同时上课的大课形式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成绩考评手段的平庸与单调导致了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误解。
  
  二、思索与探索
  
  1.学理念方面
  徐中玉先生说:“大学语文课程教育的重心,必须放在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和文化修养的培养上…一这是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学科的根本属性……。”笔者认为:大学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以审美的方式解读人生与社会,使学生通过对作品本身的感受与学习,领悟和运用,学会做人为将来的智慧人生奠基。
  众所周知,大学生经过六年的中学语文学习,六年的小学语文学习甚至三年的幼儿园语言文字的学习,对充满功利性,饱受语文考试之苦的学生已经不能承受语文学习之痛,正如北京大学中文系温儒敏教授所言:学生在中学已经被应试教育败坏了胃口,大学语文的教学首要的问题和根本的问题是要把这败坏了的胃口重新调试过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自己找书来看这样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就达到了。
  (1)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应该立足于人文精神的培养。大学语文课程是在中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增进文化修养的主要途径之一。这门课程具有显著的人文色彩。
  应从三个方面抓起:第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走出小我而建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儒家思想是我国几千年来的统治思想,也是传统文学的主导思想,以关心社会,积极用世,建功立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位卑不敢忘忧国,这些洋溢在传统文学中的崇高思想与忘我情怀,能激励年轻的大学生汲取精神营养,立下雄心壮志。在拜金主义、消费主义日益猖獗的今天,从孔孟开始的一系列古今文人,他们的这种无私、无我、为家国天下献身的崇高价值观会在莘莘学子的精神迷茫期拨云见日,在价值取向中走向正途。第二、养成学生真诚豁达的胸怀。据权威心理学术会议统计数字显示,国内大学生的自杀率为十万分之四左右,京沪发达地区对3000名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四分之一以上的大学生有过自杀的意念,大学期间是个性养成的重要时期,也是他们走向社会的即将断乳期,这一批八十年代末或九零年左右出生的独生子女,生活环境富裕,成长经历单一而顺畅,普遍缺乏对人生、对生命、对社会的认识,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稍遇挫折,则垂头丧气,逆反报复,甚至消沉颓废,堕落犯罪,厌世轻生。大学语文面对这样的教学对象,应该培养教育学生真诚面对人生,坦然面对社会,豁达对待挫折。屈原、司马迁、苏轼、曹雪芹这些历经磨难却能真诚豁达有所作为的先人,对学生的人格、性格的养成极具启发意义。第三、培养学生热爱生命,诗意生存的雅趣。我们生活在一个急功近利、浮躁冒进的时代,在学生没有步入社会前其实他们已经在学业上,在家庭中,在校园里或多或少,或深或浅感受了这一事实,要让学生明白,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要做一个平凡的人,不要做一个平庸的人,不虚伪,不懈怠,真善美,本分做人,敬业做事,是人生的大道。生命是自然的精灵,人生价值是生命的最高形式。在几十年的人生过程中,体悟到一个人的生命不是仅仅属于个人的,他又是属于祖先的,也是属于友情的,也是属于他人的,我们经典作品中热爱生命、热爱自然、歌颂诗意生存的诗文名篇,都会使学生在真善美的体验中,怡然养成生活的高雅情趣,过上健康快乐的生活。
  (2)大学语文的教学应该强化阅读的审美性和趣味性。大学语文在教学中必须兼顾文学性、艺术性、审美性、创新性乃至哲理性。总目标始终应该放在提高大学生品格素质与人文精神上,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从作品本身的魅力出发,发挥其潜在的熏陶、润泽作用,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与审美愉悦中得到感染,受到熏陶,让真善美成为学生的自觉向往与追求。学生在细读这些名家名篇后,积累的多了,自然就丰富和提高了自己,这绝不是简单观念的生硬灌输所能实现的。比如在教学中,开展如下活动:第一、每个同学选一篇自己最喜欢的课文做成课件,要求内容精彩,图文精美,每次课安排三人左右,每人不超过五分钟的

演示与讲解。第二、结合课文内容安排一次讨论,比如爱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观》一文中所提到的“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等等。第三、安排一次朗诵会,每人任选课文中的一段或一篇诗文进行朗诵比赛,因为大学语文课文非常多,一般不主张选择课本外材料。这样既补充了课时不足,又让学生全面而深刻地掌握了教材,感受了教材的魅力。安排外出踏青、访谈、参观当地名人名家名迹、甚至品茗、观画展、看演出、感受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
  以上活动的所感所思鼓励学生随时写出并及时发在学院贴吧上、广播站、院报甚至发表。这些充满情趣的活动在老师的引导和督促下,只要学生参与过就能印象深刻,受益终身。
  (3)大学语文的课堂应当师生互动,学以致用,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园地。近三年来,我每次开课前都要向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常都要问两个问题:“你最希望从大学语文课学到什么?”“你最希望大学语文怎么上课?”第一个问题其实前面已经说到了,百分之九十左右的学生都是希望从大学语文学到怎样感受与赏析作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以便毕业后比较顺畅地适应社会。那么第二个问题是什么样的大学课堂他们最喜欢的问题。几乎所有学生都希望师生互动,而不是满堂灌,不是老师一人的独角戏,而是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一致要求在老师精讲的基础之上,增加师生的讨论和生生的辩论,渴望生动的视频和精选的影视作品――可以看出学生希望语文课成为他们精神成长的家园,让我心疼地感受到的是,这批学生的早慧――他们非常明白自己的精神尚未成人,并且真诚地渴望学习成长。面对学生如此真诚的心的呼唤,我们哪一个语文老师仍然舍得再用填鸭式、满堂灌、居高临下的说教来充斥我们的课堂呢!
  (4)大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独特的魅力。徐中玉先生说:“大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强,难度很大的课程,需要学问渊博,经验丰富、热爱教育的教师来担任这门课,一个人要达到这种境界绝非易事,一个根本没有教过这门课的人,如果存在不屑教这门课的念头,实在缺乏自知之明。”朱自清先生,吕叔湘先生,沈从文先生,游国恩先生,郭绍虞先生,朱东润先生都曾讲大学语文,可见要求之高。现在大学语文教师的魅力除了人格高尚、关爱学生、治学严谨、学养丰赡、语言流畅等大学教师应有的魅力之外,还应该具备独特的魅力:
  ①性情儒雅,具有传统文化的某一雅兴。作为一个大学语文教师,你的一言一行由表及里都应该是充满人文意味的,性情一定是温柔敦厚,具有传统儒雅从容的风度,你或者饱读诗书,信口吟来;或者对古筝、古琴等传统乐器知晓一二,至少能欣赏其韵味;或者能挥毫泼墨,书法与中国画在笔下流出;或者通晓茶道、花道、香道;或者对石、对玉、对木、对陶、对瓷能做出评点或者做风筝;或者剪纸等等。这些充满中国味道的雅兴与才能,将使学生充分感受大学语文课程的独特魅力和大学语文教师的独特魅力。“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就能潜移默化,受到感染,择善而从。
  ②人生阅历丰富且具哲人哲思。红楼梦里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然而并不是每一个老师人生阅历都是丰富的,除非年岁渐长,可贵的是大学语文教师人生阅历的丰富,其实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年岁渐长的自然因素;二是来自博览群书的间接经验,并不是说只有作家需要丰富的阅历,要当好大学语文教师你就得具备善解人意、取他山之石为我所有的蕙质兰心,并且将你的感悟能够升华或深化为具有哲理意味的关于世态人情的哲思哲语,这样学生从你的课堂上才能从感性到知性,享受到精神成长的快感。
  ③语言幽默优美且乐于与学生交流。于丹老师在《百家讲坛》受到欢迎,首要的原因就是她的语言质地和形式都是优美的,并且与人的交流是从心底流出的真诚交流。我们的大学语文课堂应该努力做到这一点,毋庸置疑,有的老师的语言是幽默的,然而不够优美,有的老师能做到优美顺畅的表达,而又难以做到用幽默来调整课堂气氛。然而对幽默的老师学生是盼望的,当然幽默多少有点来自天赋的意思,更多的人需要后天的有意识的学习。毋庸回避,一些老师会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与学生的交流是非常有限的,仅仅课堂上的时间远远不够,自然地我们大学语文的课堂将延伸到课外,做得好的大学语文教师完全可以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为他们的成长指点迷津,保驾护航。正如于丹所说:“做到陪伴成长。”
  ④文采斐然,最好自己常写文章。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应该是有才情的也是有文采的,也是能够用颇有文采的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课堂上,尤其是引领学生赏析文章的时候,你的语言指引,你的表情指向,你的情感流露,都应该如春雨润物优雅而绵深。这样的功夫多半是勤奋好学有意提升的结果。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捷径之一就是平常多动笔,常写文。根据我的经验,写的多了,无论书面表达的文采抑或口头表达的文采都会翩然而至。
  
  2.教材建设方面
  (1)教材建设方面要突出专业特点,探索校本教材,提高学生兴趣。我国传统文化五千年,洋洋洒洒的优秀诗文典籍,广如银河灿若繁星,这是我们用之不竭、取之不尽的文化宝藏。般若经典说:“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不同类别的院校、不同层次的院校都能根据自身的特点选编到相关内容,这样比起大同小异的教材就让学生有亲近感,认同感,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兴致。比如我们是师范院校,除选编在大学语文教材的名家名篇外,还可增加具有师范特点的文章,比如《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关于曲阜祭奠孔子的相关资料与视频、《韩愈・进学解・送孟东野序・马说》,大学与大师相关争鸣的情况、中学教育改革的现状等等。这样通过万世师表的传记,如何当教师的论述以及当下教师与学校的使命等等,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师范性的体验。
  (2)突出地域文化色彩,探索本土教材,让学生身临其境。我国的地域广阔,地域文化差别鲜明,从北的燕赵文化,从西的西域文化,从南的湘楚文化,从东的齐鲁文化,中部的中原文化其中就含有晋文化。话说五千年文化看山西;河南地下文物全国第一:山西地上文物全国第一。我们拥有如此丰厚的历史文化,众多的文人骚客,名篇佳构在此诞生。远有春秋时期的窦大夫,孔子因他而未入晋,近有明末清初的傅山先生文书医义名垂史册。从政有中条山下的宰相村,从文有彪炳史册的荀子、王之涣、王维、司马光,从商有口皆碑的晋商文化,从艺有活跃在当下的山西籍艺术家……一个大学生即便他是山西籍也未必了解这么丰富的晋文化,更不要说是一个来自外省的青年。在山西上四年本科如果他们能够有幸了解这么鲜明的地域色彩,这么突出的地域文化,甚至可以游览驻足,身临其境,学生就有了穿越历史沧桑的凝重和深刻,那么这些写在书本上的文字和鲜

活的形象一定会铭刻在一个年轻人的心里永生难忘。
  
  3.评价手段开放灵活
  据我所知,国外大学采用有教师指定学生阅读某些经典性的著作,要求他们写交阅读报告,写交习作或者是笔记,甚至平时课堂讨论中的表现,最后由教师综合给出评价作为学生的成绩,这样的方法是可取的也是可行的。评价手段的改革用意在干有效检验学生的真正收获,应该摒弃以往那些纯知识性的死记硬背的题型,应该结合学生的专业思想,从未来教师的身份,或结合地域文化特点,变死的卷面考察为活的开放性的小论文形式,这样就避免了重复别人,应付差事,起到了强化专业思想,了解中国文化历史、增强文化修养的目的。
  
  三、教学方法及策略
  
  大学语文课程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它本身,它引领的是一个大的工程即学生精神成长的工程,学会做人的工程。那么大学教师和大学语文课程就应该成为让学生爱上阅读的指引者,“爱上阅读”这四个字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实质上就是能否实现大学语文终极关怀的关键。为此,可采取以下方法。
  
  1.精讲、导读、引荐三位一体
  几年来我们采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基本上是徐中玉先生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通常是以主题的形式编排体例,一般分为十二个单元,第八版十二个单元,每个单元七至十四篇选文,还有附录四篇,第九版共十二个单元,每个单元六至九篇,还有附录六篇。无疑这样的内容要在36个课时完成谈何容易。因此可采用精讲、导读、引荐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经过近两年的实验,效果比较理想。大致说来就是精讲部分由老师来讲。每个单元一般选两篇精讲篇目或两个作家,课前精心备课,不浪费课堂上每一分钟,把内容精而又精,用精炼的语言讲述出来,通过课件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突出一个“精致”。导读部分由学生来讲,老师补充。即其余三篇左右为学生自己制作课件,每人用五分钟的时间展示与讲解,不足之处或重点、难点、疑点老师做精要点评,优胜之处老师给予肯定和表扬,突出一项“参与”。引荐部分两到三篇,多由老师经过跳读、点读、朗读、学生齐读、分组读、分班读、分男女生读、分角色读、默读等等。通过诵读来引起兴趣,有待学生课下延伸学习,完成作业,突出一点“灵活”。每个单元都会根据单元主题为学生推荐一到两本好书,以便学生读上好书,爱上阅读,完成读书报告,准备座谈题目。比如在“仁者爱人”单元推荐《于丹<论语心得>》,在“礼赞爱情”单元推荐京剧《长恨歌》和李玉刚的最新视频,在“和而不同”单元给学生印发了《道德经》全文并推荐人民大学教授讲授《道德经》的视频资料,课下由班长组织观看。
  
  2,授课方法多元选择与师生互动
  无论是精讲课、讨论课、室外课,大学语文应该适宜于小班教学。毋庸讳言,以往上百人甚至几百人的大班教学是失败的,只有四五十人的小班教学才能使老师关心到每一个同学,有利于师生讨论,生生讨论,师生互动,对问题的思考与探讨才有可能深入,这样就避免了老师付出组织课堂的精力,使教与学的效率都大大提升,在课上学生会陶醉其中,涵咏领悟,并且能延伸到课下,继续进行饶有兴致的讨论与阅读。
  
  3.室内室外授课相结合
  长期以来,我们囿于室内的课堂,方法老套,观念陈旧,老师被局限,学生受压抑。应该说我们的大学语文课有它独特的学科个性,适宜于室内室外相结合的授课方式。遥想当年夫子杏坛设教,“夫子操琴弟子而知雅意”;曾几何时徐志摩在北大校园背靠云衫,学子席草坪而坐,那种诗情诗意荡漾在博雅塔下;当下不乏于丹式的老师,在瑞雪当空舞的时刻领学生离开课堂,尽情在雪花漫漫中感知冬之情趣……因此结合课文内容我们可以安排一到两次的室外课:一次可以安排本校参观,一次可以安排本地参观。这样动静结合,内外结合,使大学语文课既充满雅意,又不乏现代;既有深沉的内涵,又有活泼的体悟,使大学语文课成为学生的最爱,使每周一次的大学语文课成为学生的最盼。
  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关乎学生灵魂的课程,是让学生学会做人的课程,因而应该遵循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个性,以审美的方式,以睿智、深沉、优美、感人的审美性阅读来伴随年轻大学生的精神成长,每一节课都应该新人耳目,动人肺腑,发人深省,启人心智,使他们爱上大学语文,爱上阅读,为莘莘学子健康向上的大学生活保障,为祖国栋梁未来的智慧人生奠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78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