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标下初中学生数学学习主体性能力培养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学金

  摘要:学生是教学活动对象,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本文就提升初中学生数学学习主体性能力的有效培养从善于创设学生主动掣习的教学环境、注重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培养、提升学生学习过程反思的评价能力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学习主体性 教学情境 学习能力 反思评价能力
  
  教学中对学生学习能动性的有效培养对学生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和品质情感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许多教师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和工作目标。随着当前新课程理念在学校各学科教学中的广泛渗透,新课标对学生主体性培养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指出:“要体现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性,通过有效教学活动将学生学习主体性进行广泛的激发,实现学生学习效能的提升。”由此可见,新课标下如何将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习主体陛进行激发,已经成为教师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努力方向。本人在教学实践中,认为要实现学生主体的有效体现,应做好以下方面:
  
  一、善于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环境
  
  教育学研究证明:教学环境的有效创设可以对学生学习能动性和积极性的培养,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可以说是学生学习主体性能力培养的促进剂和推进器。广大教师在教学中也深切地感受到学生对学科学习的能动性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学环境的设置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教学情境设置得当,能够起到事半功倍效果,教学情境设置不当,阻碍学习积极性,妨碍教学活动进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要抓住数学学科的生活性这一特点,联系课堂教学内容,选择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营造贴近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动性,促进学生学习活动的进步。在学习有理数的知识时,教师出示“某数学俱乐部有一种‘秘密’记账方式:当他们啦入200元时,记为-180,当他们用去20(元时,记为220。猜一猜,当他们用去100元时,可能记为多少?当他们收入100元时,可能记为多少?并说明你的理由。”这样一道问题,这道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一下子将学生学习有理数知识的积极性进行了有效激发,为教师进行课堂知识教学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动性打下了坚实基础,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注重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培养
  
  众所周知,学生学习知识,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其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仅仅在于学生学习知识水平的提升,更重要在于学生学习知识、解答问题能力和学习品质的提高和形成。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教学,是实现学生实践探索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的提高和增长。”由此可见,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追求目标。因此,教师要善于联系课堂教学目标、知识重难点等方面关键环节,采用组间异质、组内同质的小组合作学习、加强学生动手探索过程方法、步骤,注意点等方面的指导、能够选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错题辨析等开放性数学例题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切实增强。如在教学“在三角形ABC中,AB=AC,OB=OC,且点A到BC的距离为8厘米,点0到BC的距离为3厘米,求AO的长。”解数学题时,教师有意展示一个错解让学生进行辨别,先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进行集体思考,通过小组讨论发现存在错解的原因,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学生通过联系所学内容,动手进行解答,轻而易举地得出了问题的答案,加深了学生对此类题目解题方法的印象。
  
  三、提升学生学习过程反思的评价能力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反思与构建等思维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有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荷兰著名的数学教育大师弗赖登塔尔教授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通过反思才能使(学生)的现实世界数学化”。目前在传统数学教学模式的影响下,课堂教学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情况,学生缺少自主探索、自我反思和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忽视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反思能力的培养。这与新课程理念要求不相适应。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监控、自我测试、自我检查,诊断和判断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和需要改进的方法。在进行反思评价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和师生点评等方式,对学生在小组学习、实践探索、解决问题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优点和今后在学习中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行客观、科学的指正,从而让学生对自身学习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实现学生学习能力、品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总之,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要紧紧抓住主体特性,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将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能动性进行有效发挥,让学生在学习中增强学习能力,达到教学相长的教学目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80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