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绘画欣赏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高 坤

  美术是一门艺术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和提高对美的审美能力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美的享受。中学美术课程进行了新的改革,有了新的突破,分几个学习领域进一步明确了美术教学的方向,鲜明地提出发展学生的基本美术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美术的兴趣,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培养创新精神和审美能力。现代中学生要充实自我的美术欣赏和审美评价,从而提高各个方面的能力。
  
  一、通过对绘画作品内容的欣赏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
  
  在对绘画作品内容的欣赏中,一般人认为再现性作品形式服务于内容,而表现性作品内容往往体现形式的本题之中。尽管二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任何绘画都具有表现性的多重内容。在具像绘画中,再现性内容处于显处,而表现先内容处于隐处。如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音乐》,乍一看,使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理性秩序下的欢乐气氛。这种错落有致的点线面构成失去了显示形象的支持,使我们首先感受而不是看到,事物在运动中处于一种均衡的网络系统监控下的普遍经验。在冷色调中透出澄黄的直线;在线与线之间点缀着大小不一样的深红、深蓝的色块,仿佛像五线谱上的音符,给人一种机械性跳跃的节奏感。对这些表现性内容的体验,只要放弃从画中索取现实形象的要求就能得到。然而,另一种再现性内容通过想象也时常从画中显现出来。如井字形的直线像街道、大小色块像建筑物等。由于绘画具有多重性内容,在教学中必须分清它们的主次关系,使我们感知和评价有的放矢。同时在欣赏中由于地区和民族等文化差别,会出现价值观的差异,甚至会有完全不同的价值标准。但这不意味着审美价值无客观性,因价值不等于评价,它们之间可以统一,也可以对立。文化习俗和个人特殊经验是造成不统一的原因。那么我们就必须要清楚的知道绘画所表达的内容,对作品作出正确的判断。
  
  二、通过对绘画欣赏的形式分析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
  
  在绘画欣赏的形式这一阶段的审美评价,需要我们把注意力比较长久的固定在作品上,并试图把握其中那些相互作用着的主要部分。如塞尚的《苹果与桔子》,产生顺畅、和谐及愉快情绪的形式机制是由哪些主要成分造成的,线条是流畅的、形状是柔滑圆润的、色彩是暖调的;静物在大面积白衬布映衬下,整个明度是高调的。构图是由各个大小方向不一样的三角形组成,变化而统一。桌面向左倾斜造成圆滑的果子不稳定感。但似乎又在右倾斜的果盆强力牵制下取得了平衡。这样画画既有欢乐的动感,又有祥和稳定的均衡感。但这些定性的分析必须后于学生的评价,教学应当首先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因为对形式因素的剖析是胜不过对形式的直觉,直觉是对形式全面综合性感知,是动态的。而剖析是将形式分解后逐一定格,是静态的。在教学中,两者缺一不可。一方面我们需要直觉形式,但不能把直觉神化。另一方面,直觉后的理性分析帮助我们了解所能直觉的东西是哪些因素造成的。我们要求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尽管对形式的剖析会使欣赏失去了愉悦性,但对提高形式的直觉水平是极为重要的。“整个教学是一个从引导感知→分析(史、概念、形式因素)→再感知的循环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的直觉水平从感性阶段发展到理性的高度。对形式因素的剖析是教学的重要部分已毋容置疑了,然而,对作品分析时所使用的语言、方法及教具还需要进一步。如在构图分析时,可将相似和相反的作品进行比较,卡尔夫的《有银水壶的景物》是一个“金字塔”形成的构图与塞尚的景物画不同,具有稳重的矜持感。再如色彩分析,可以将色彩强烈的作品制成黑白灯片或教具画进行对照,使学生体会色彩在画中的作用。如果要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构图的均衡作用,可以抽调画中某一部分的色彩和形象进行实验。这种视觉性教学对高中生来说,是不会感到枯燥和乏味的。
  
  三、通过对绘画作品内容和形式分析的关系来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作品的内容来分析作品的美,同样,形式的分析也需要通过明白作品的内容和中心思想。审美价值的客观性并不排斥主题感受在审美现象上的多样性。欣赏在主体参与下进行的,个人的视野和知识经验决定了评价具有主观的成分,这些成分就造成了欣赏活动的复杂性,也造成了评价难统一。教师在讲解作品前,首先对自己的判断从推测性语言引导学生去感知和评价作品。如“我体验到……”和我“感觉到……”等非定性语气。使学生觉得教师评价也并非是权威的终极的。于是,学生也会进行自我分析,使他了解他的哪些反映代表自己个性中的基本和永久的成份,哪些是暂时的情绪和突变的东西,或是片面的判断。将自己的判断和他人的判断进行对照,使其看到自己的评价哪些方面符合多数人的意见。如此反复开展教学评价活动,使学生养成自觉验证判断,减少冲动的评价,使评价到达主客观的统一。诚然,教师对作品的评价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并在教学中表现为一种灌输性。但任何评价都是对客体价值的主观选择和解释。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灌输”是疏通人性中共同的自由理性精神之渠道。一种培养审美鉴赏能力的教学,离开主体从个别到一般的评判过程,任何定性的灌输有可能造成学生在欣赏上的敏感,即缺乏主见的个人谈假象。这是教学的另一个偏颇之处。应该把内容和形式分析二者联系沟通起来指导学生欣赏绘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作者单位:河南南阳市宛东中专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82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