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普通话网络课程建设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为突破传统普通话教学中讲练式学习,口耳相传式教学模式把教学内容与现代化教育技术有机地整合起来。开展普通话网络课程建设,旨在将普通话课程由单一的老师带读学生跟读,提升到声像结合与网络互动的层面,使多媒体从原来只作为教师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自主化的开放式教学,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普通话应用能力。
  【关键词】普通话 网络课程 建设
  
  语音是普通话教学的主要内容,语音教学重视技能性的训练,教学过程强调听与说、指导与训练相结合,互动性比较强。开发网络课堂主要是为了突破传统课堂上诸如时间、空间、环境等因素的限制,为最大限度地实现语音教学的直观性和示范性、提高语音教学的效率提供优越的条件。从学科性质出发构建普通话网络课堂,是把教学内容与各种信息技术有机地整合起来,使媒体从原来只作为教师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自主化的开放式教学。
  
  1.普通话教学的现状。我们于2005年开设《普通话》课程,通过三年的实践证明,选修本门课程的学生十分踊跃,年入选学生达6000余人,特别是我校科技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等院系的学生对普通话有较高的要求,而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根深蒂固的方音土语给普通话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普通话是一门口语技能训练课,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普通话的运用能力,重视对学生语言运用技能的培养,包括:发准普通话声母、韵母,掌握普通话声调运用的技能,掌握普通话语流音变的规律,提高方言与普通话的辨析能力等。如何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是教学的中心问题,也是难点问题。因为语音学习是一项技能性的训练,它有两个不可缺少的环节:示范和模仿。而目前传统的普通话教学模式的共同特点是大班集中讲练,口耳相传式教学,所有内容都需要教师一一讲解,发音示范,板书演示,占用时间多,教学效率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无论在教学方式、授课环境以及教学手段的应用等方面都已经显现出了它的局限性。诚然,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可以事先把相关内容的电子教案转换成PPT格式,通过投影机投射到大屏幕上,节省了板书所需要的时间。然而,介入的“媒体”还是孤立的,它不能成为学生主动、协作学习的认知工具。因为这里的“媒体”不过是教师的工具,仅仅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它与整个教学中最重要的要素“学生”并不能构成相互联系、作用的有机整体,不能构成一种真正互动的结构模式,其设计也多为随机的。
  
  2.构建网络课堂的目的。普通话网络课堂的开发主要是从课程性质出发,突破传统课堂诸如时间、空间、环境等因素的限制,寻求科学的方法,为实现教学过程的直观性、示范性提供比较优越的条件,使语音教学在听音、辨音的整个过程中能够排除在传导环节中产生变异的可能,保持原有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同时也使得教学活动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比如zh、ch、sh、r这一组翘舌音的训练,它的发音部位是舌尖与硬腭前端接触,如果不能确定准确的发音部位,就会导致语音缺陷乃至错误。对语音的理论学习,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但在实际发音练习时,发音的部位、方法会因人而异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教师的示范发音也可能会因为课堂人数的多少、距离的远近受到影响,在传统的口口相传的课堂模式下声音很难保持稳定和统一,而网络课堂则能有效避免这些不利因素,保持语音传导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网络多媒体教学的真正内涵是将网络引入教学,优化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可以设计听、说、读、写、练、评等单向、双向交流训练。而一般的多媒体教学,其信息源仍然来自教师,参与的媒体只是协作教学的工具。它的作用只是根据教师的需要提供各种教学材料,教学中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仍然处于被动地位,学习的过程仍然在教师的控制之下进行。语言学习不单单是口耳之学,应该是眼、口、耳等多种感官参与作用。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模仿,而是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情境中,成为构建学习情境的主要元素。网络课堂借助于网络技术的集成性特点,集图形、影像、声音、文字、动画等元素为一体,可以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触发其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另外,课堂教学内容(包括文字、声音等媒介)也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具备相对稳定的恒久性,满足学生课内课外学习的要求。基于此,构建普通话网络课堂应该扩展过去单机化CAI课件的模式,注重把各种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地整合,建立起一套科学的训练模式,使媒体从原来只作为教师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其优势是不言而喻的。
  设计网络化的普通话教学系统,使它既能有效地体现语言学习的特点,又能摒弃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而使网络教学真正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个性化学习提供自然的语言学习空间,这是设计网络环境下的语言教学模式的核心问题。传统语言教学都是围绕着教师的“教”设计的。以语音教学为例,教师往往把精力过于集中在单个音节的声韵调上,着重于字音的分析和模仿,实际上只是字音教学。因为元音、辅音的音质特征可以用比较客观的标准来描写和分析,教师比较容易讲解,因此,传统的口耳相传也可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然而,汉语是声调语言,韵律特征明显。这种超音质特征,表现在语流中是音高、音长、音强的变化,描写和分析韵律特征要比元音、辅音困难得多。因此,教师在语音教学中谈到字音以外的语音现象,如轻重音、停顿、语调时,往往泛泛而谈,学生不得要领。结果,学生虽然掌握了发音方法,在语流表达时仍然有些怪腔怪调。其实,音高、音长、音强虽然难以描写和分析,却比较容易控制和模仿,且比元音、辅音这些音质成分要容易得多。以声调教学为例,汉语声调的调值是相对的,因为说话题旨和语境千变万化,这时语调就不是简单的音节声调的相加。由于这种变化与音质本身无关,因此,描写和分析都是无望的。如果突出强调音节进入语句后的韵律特征,即前后音节长短不同,调域宽窄也不一样,抓住这一特征来体会音高的细微变化,就可以比较容易地通过声带的松紧来控制和模仿语调。近20年来,语音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都有很大突破,也取得了相当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比如国内外的研究都证明,“所谓轻重音,并不只是声音强弱的分别,而是音长、音高和音强三方面因素在综合起作用”。运用这些成果改进语音教学,尤其是声调和更高语音层次的教学已成为可能。
  网络多媒体教学要求教师事先制作交互式课件,并将课件安装到服务器上。学生上机时可以选择学习内容和掌握学习进度。教学节奏完全由学生自己控制。普通话基础好的学生需要提高语感,增强语言运用水平,而方音较重的学生则希望加强语音基础训练,掌握声韵调的发音方法。网络教学模式完全能够解决这些因材施教的问题。教师在这里所要做的就是指导学生使用课件和进行答疑。这就需要将普通话辅助教学系统分成几个模块供学生选择,如网络自学系统、教师辅助答疑系统、相关教学资源库、网络化模拟考试系统等,构筑起全方位的语言学习课堂。同时,几个模块中设计子系统,贯穿网络教学模式供学生自主选择,如自学辅导模式、掌握学习模式、案例学习模式、问题教学模式、探索学习模式等。
  
  3.基本设计思路。本课程是训练普通话口语表达的实践性课程,应着重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普通话网络课堂的构建旨在采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切实提高普通话教学质量的新途径。

  3.1 创设良好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过分强调了教师教的作用,教师往往把学生看作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忽视了情境的创造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普通话教学中应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的交互式特点,编制出系列的普通话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网络课堂通过多媒体创设生动逼真的课堂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有效缩短学生的心理距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积极地投入普通话的学习,从而真正改变传统教学的单调枯燥模式,将乐学落到了实处。
  3.2 丰富教学资源,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
  
  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将普通话教学中的信息源从简单的声音图像扩展到以计算机CAI课件为主,以文本、图像、动画、动静态图像、多媒体幻灯投影、网络资源、数码影音文件等为依托的全方位、大容量、多功能的庞大信息资源网络,这无疑大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比过去单一的授课包含了更大的信息量。而且,最突出的是它能使一些在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或无法观察到的现象、形象、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它能将以往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平面型的教学方式转化成多媒体形式和立体型的新型教学模式。
  3.3 综合多种教学手段,切实提高学生的普通话能力。利用网络交互多媒体教学进行普通话训练,是语言学习的一次革命。传统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课后学生又苦于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发音训练却不得要领,而网络交互多媒体形式的出现,由于其人机对话的随机性、多变性、可选性,可有效地扩大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空间。学生们在网上,只要点击相关的教学资源库服务器就可以获得“普通话教学”的各种信息资源,既包括录像、电子教材、电子教案,也包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文本、视频等素材,其中录像、声音和动画还可以使用多媒体播放器播放。通过网络交互,教师可将教学内容在网上发布给学生;学生遇到问题,也可及时与教师、同学交流,或点击有关专业网站寻求帮助。普通话课与其他课程相比,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为:学生来自不同方言区,语音问题庞杂,语音状态差别很大,他们对各种语音问题的接受能力、掌握的难易程度各异。网络交互多媒体教学形式不仅能使学生从不同渠道获取信息,而且能体现个性化的教学优势,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安排进度,或随意重复未掌握的内容,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实现自主学习,以达到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实现的教学效果。
  3.4 通过多种渠道收集资料,开发网络自学系统。“网络自学系统”是和课堂教学体系相互补充的一个系统。学生在此系统中可以按自己的语音水平和难点语音问题自由组合学习内容,也可以按教师划分的教学目标、单元教学任务决定学习进度。“网络自学系统”将按网络学习的模式安排案例,同时根据普通话语音、词汇、语法系统设定几个学习板块,包括系统性学习、阶段性学习、目标性学习,为不同的学习对象服务。
  3.5 开发教师辅导答疑系统。该系统为学生提供方便快捷的提出问题、浏览问题和网上交谈的功能。学生可以进入答疑系统,提出自己的问题,也可以浏览他人提出的问题,并且浏览教师的解答。系统设置查询功能,键入关键词就可查询某类问题。答疑系统的最大优点是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避免重复回答同一问题。如平翘舌音不分是南方方言的共同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对平翘舌音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进行比较,总结几条可操练的发音方法供学生训练,还可指导学生如何记忆平翘舌音的字。对个别难点音问题,学生可以通过MSN messenger和在线的教师及时通话,现场解答疑难问题。教师则通过电子邮件收集学生所提问题并进行归纳,提供解决问题的答案,然后存放在服务器上的常见问题库中。
  3.6 开发相关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库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这些资源既可以是教师自己的研究成果,也可以是教师选择的公共资源库中的资源。个人资源库包括教师制定的本课程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师的研究课题、研究论文等。公共资源库包括普通话测试等级大纲、等级标准,包括学习软件以及汉语国际音标、异读词审音表、必读轻声词、儿化词表、普通话测试60篇范文朗读录音。成熟的资源库将极大地方便学生学习,充分拓展教学的空间。
  3.7 网络化模拟考试系统等普通话辅助教学系统。普通话网络辅助教学系统最难解决的是实现网络化考试。如果不能通过该系统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模拟测试,就不能实现自主学习的目的。与一般自学系统不同的是,普通话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普通话运用水平。因此,在该系统中必须包含相应的自我测试系统和网上机试系统。自我测试系统的实现还有待于计算机语音识别功能的进一步优化。网上机试系统则由教师将测试试卷放在服务器中,学生测试时自动抽题,完成语音录音后,再通过mp3文件形式用E-mail提交到服务器,由教师进行统一的考核。通过系统测试,学生了解了自己的学习情况、方言语调的改变状况,以便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和计划。
  
  参考文献
  1 杜青.普通话语音学教程[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2 姬凤霞.普通话Intranet网络课堂初探[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6.24(1):101~102
  3 吴洁敏等.汉语节律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4 林焘.林焘语言学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5 石美珊.信息技术在普通话教学中的运用与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7(9)
  6 王玲玲.基于网络的普通话辅助教学系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3(5):607~6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15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