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个性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见,倡导教学的个性化,是语文教育人文性的重要体现。个性的发展,不仅是人身心发展的需要,而且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崇尚个性,注重创造正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教学中如何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自由地发展,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日益关注的话题。语文教学个性化是一抹充满生机的绿意。本文对如何实现语文教学个性化作一探讨。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个性化 学生
在各基础学科中,语文是最能够体现个性,最适宜培育个性的学科。从教学的对象来看,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是个性化的活动,语文学习的本质是“习得”的过程,它必须建立在对学习素材的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情境进行经验的联系和扩展,完成语言意义的理解和建构,然后通过适当的方式强化进行语言的规范和积累,最后在实践运用中实现内化和掌握。从教学的内容来看,语文教学所凭借的语言材料,既包容古今中外,涉及天文地理,又饱含作者的知情意理,喜怒哀乐,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由于学生兴趣爱好不一,思维情感活动样式各异,知识经验深浅不一,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阅读后获得的感受自然各有差异,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标准》要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纵观语文学科教学,个性化教学无疑是一抹充满生机的绿意。本文对如何实现语文教学个性化作一探讨。
1 注重主题简约化的预设。穿过复杂,才能走向简单。语文教学原本不需要那么的复杂,简单会让课堂焕发出迷人的光辉。
如在教学《景阳冈》一课时,我先播放《好汉歌》,接着问学生:“你认为什么样的人称得上‘好汉’?”再把问题集中预设到“武松是怎样的人?”这一主题的讨论上。学生从文本的字句中寻找答案。刚开始,许多学生片面地认为武松是个勇敢的人、机智的人,随着讨论由表及里的深入,有的学生开始觉得武松是个固执的人,多疑,死要面子……最后学生才得出一个较为一致的结论:在不同的地方优点可能会成为缺点。缺点可能会成为优点。我们所剖析的就是武松的性格怎样推动他一步步成为英雄的。人无完人,英雄因为他的优点而可敬,因为他的缺点而可爱。
2 注重文本多元性的解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具有浓郁的人文性、多彩的情趣性和丰富的生活性。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触摸学生的情感,关注学生的需要,让学生对文本产生自己的想法,让学生表露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让学生流露自己的情感。在自问中自读,在自读中自悟,在自悟中自得。如此,使课堂教学少些灌输,多些交流;少些做作,多些真实。学生凭借语言文字,读出了疑问。读出了意蕴,读出了自己的独特感悟,也读出了语文课堂行云流水般的乐章。
以苏轼《题西林壁》一诗的教学为例:这首诗按传统教学要求意在揭示一种哲理,是说不跳出事物的圈子,是很难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的,正如站在庐山之中看不清庐山一样。有的学生却能从诗的题目《题西林壁》入手进行分析,认为苏轼对佛学颇有研究,在佛家寺庙的墙上题这首诗,实际上是赞美佛子们置身世外,才能看破红尘地超越地位,这样一来,寻找到了新的切入点,便从哲理入佛理,又深一层理趣。改变了以往阅读教学中将文章中心思想概念化、单一化的做法,增强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更重要的是教师充分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体验。使学生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进行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
3 注重师生互动性的交流。教学活动的全部意义在于“有目的地引起学习”,我们要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不教之教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绝不是简单的信马由缰、放任不管。
如在教学说明文《鲸》一课时,我先向学生抖出“包袱”:“关于鲸的知识,同学们都已了解。你们已经知道的东西,如果还要老师重复地教,你们觉得有劲吗?”学生回答:“没劲。”然后我请学生打开课本,把这篇课文看一遍,根据课文后面练习题的要求想一想:练习题要求我们掌握的知识哪些可以不教?学生在思考之后进行了多样的表述,许多学生认为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可以不教,并说明了理由。这样教师“可以不教的”自然不会主动去教,而实际上是由学生来“教”。“需要老师教的”,较有难度的问题,如列数字说明方法中的约数和确数的区分。也不必先入为主,强为人师。我组织大家讨论、争鸣;对确有疑议的地方,鼓励大家大胆质疑,侧面求解。教师始终掌握着课堂教学的方向和节奏,及时地给予学生恰到好处的帮助。
4 注重个性生活化的感悟。上课听分析对答案,下课做习题,已经成了语文教学的基本模式。而这些分析和练习。无非就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把好端端的文章碎尸万段。“读书人”不读书,不体验生活,全成了“习题人”。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进行文化实践之旅,是我班教学的一大特色。通过旅游。同学们与古人、名人、伟人的距离拉近了,对他们的诗文著述有了直接具体的感受。人好像一下子长大了,懂事了。
如在学习了《赵州桥》后,我们有机会借社会实践和学生一起去考察了洛阳古桥,因为要写专题,学生借来皮尺,一本正经地测量,了解筏形桥墩的作用、运用潮汐吊装条石、种蛎法这种生物工程在造桥史上运用等,还到乡间询问蔡襄建桥的历史。欣赏了词、书、碑“三绝”的《万安桥记》,请老人讲述传说中那个很美的“月光菩萨”的故事,还找到了传说中井口不断冒出木梁的古井禅寺……家乡的山山水水一次次留下了学生和教师探寻文化的足迹,这并不是单纯的游玩。学生循着名士大家的文字和足迹,在以山水自然为师的天地大课堂中,心驰神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20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