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在“大班额”教学中有效落实新课标教材探究实验的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针对调研中发现的生物学新教材探究实验落实情况不理想的现状,通过例谈的方式阐述了笔者多年来贯彻《生物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在“大班额”教学中有效落实新课标教材探究实验的策略和方法,概述了实践中的收获与思考。
  [关键词]大班额 创造性 探究实验 策略
  
  新课改以来,越来越多的教师能将“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融入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诸多变化。但笔者通过到一些学校听课、参加调研活动、对生物实验教学现状问卷调查进行分析发现:生物学新教材中的探究实验完成情况并不理想,部分学校只安排了个别探究实验,对于那些相对来说实验材料用具的配置花费较大、培养材料占用空间大、持续时间长、准备工作繁琐、操作难度较大、课堂组织困难等类型的探究实验,开设的学校甚少。
  教师们对出现的问题持有不同的解释,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班额过大(部分初中学校每个教学班60多人),开展探究实验需要新增加大量的实验材料用具,配齐存在一定的困难;探究实验过程中课堂秩序难以调控。
  ②目前生物会考成绩对学生的升学影响不大,部分学校不够重视生物学科的学习,实验教学经费投入不足,缺少开展探究实验的材料用具、仪器设备。
  ③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的四册书中,有21个“探究”,13个“实验”,2个“模拟探究”。有些“探究”实验完成全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在生物课每周只安排2课时的情况下,全面完成授课和“探究”、“实验”,课时紧张。
  如何在班额过大、实验仪器设备配备不足、课时紧张的情况下,有效落实新课标教材探究实验?多年来,笔者一直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并结合本地区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尝试总结出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1 深刻领会课程目标,以优质教学赢得学校支持。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生物课程总目标之一是“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这些目标要求都体现了开展探究实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这些目标要求都是需要师生共同努力,踏踏实实地通过每节课、每项活动逐步完成的。为学生探究实验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是新课程赋予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在深刻领会课改理念和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在大班额(教学班60人左右)现状暂时无法得到解决、开展探究实验的仪器设备配备不足的情况下,笔者克服困难、因陋就简,尝试开设了多种探究实验,引导学生参与部分或完整的探究过程,为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提供了充足的机会和广阔的空间,并以优质的教学质量、以提高学生多种能力和学科素养的优秀教育教学成果赢得了学校对学科的支持,实验仪器设备配备不足等问题在我校得到较好的解决。
  2 内容讲授突出主干知识,保障开展探究实验的时间。面对课时紧的现状,笔者认真研究课标的要求,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四册教材的知识内容讲授和探究实验项目进行了统筹安排。在达到课标要求、注重教学整体性的前提下,知识内容的讲授力求突出主干知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枝节性知识略讲:学生自学即可明白的知识,放手让学生课后自学。提高了教学效益,节省了知识内容的课堂讲授时间,保证了开展探究实验的时间。
  例:通过对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水中生活的动物”进行教材分析,笔者将“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作为主干知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包括“鱼类的主要特征”、“观察与思考”、探究实验“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将“其他水生动物”、“水域环境的保护”作为枝节性知识。第一课时,以4人为一个探究小组,完成“观察与思考”和“探究实验”。从实验设计到观察记录以及相关部分的讨论题都在小组内合作完成,使主干知识的学习紧凑而又完整地在一节课内完成,教师只进行适当的点拨。由于是小组合作的自主探究,当堂课上没有进行全班性讨论,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比较充足。枝节性知识作为课外的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通过课外自学和查找资料的方式搜集相关信息,以各第二课时交流。第二课时,各个小组汇报交流探究过程、结果和结论,交流自学成果。通过讨论交流,学生们对主干知识、重点和难点理解透彻;枝节性知识的自学展示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 依据课程标准,全面分析教材中的探究实验并进行筛选。对如何实施四册教材中的21个“探究”,课标有不同层次的建议和要求。课标中以“具体内容标准”列入的探究实验,是要求所有学生必做的;在“活动建议”中列出的探究实验,是建议学生做的:具体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都未列出,只在教材中出现的,是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灵活处理的。但具体内容标准列入的探究实验数量是有限的,是课标的最基本要求。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笔者依据课标,对教材中的探究实验逐一分析,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进行了筛选,对选定的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模拟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探究“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探究“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等在课标的“具体内容标准”未列入的探究实验,进行了多年的创造性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筛选时应特别注意以下两个方面:①全面分析教材中各个探究实验要求达到的目标侧重点,如:有的侧重于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解读:有的侧重于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有的侧重于取样、检测;有的侧重于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同时,还要综合比较不同探究实验目标侧重点的异同程度,以便精选典型实验、事半功倍。②注重探究实验的可操作性;注重建构知识、发展各种能力、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构建完整的科学方法;注重实验类型的多样化。
  4 活用教材,创造性开展探究实验。在“大班额”的情况下开展探究实验面临许多操作层面的困难。只有不拘泥于教材,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实验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合理的改进,才能有效落实新课标教材探究实验。以下是笔者创造性开展探究实验的实例:
  实例1、实验用具的配置花费较大、组织教学难度较大类型的探究实验。
  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对“大班额”来说落实起来存在一定困难的主要原因有:
  ①购买大量的干湿计需要较多的资金,需要解决合理分配、循环使用的问题。
  ②若课下测量,需要考虑学生的安全问题以及干

湿计的保管等问题。
  ③在有限的课时内既要训练学生的测量方法,又要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数据的能力,需要合理的教学设计。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笔者采取了以下做法:
  ①每个班级60人为计,2人一组,购买62个干湿计(损耗除外)就可以满足2名教师同时在2个班级上探究实验课的需要。为便于管理,同桌两个学生用一个干湿计,作为一个探究小组(A组),前后位各为一个探究小组(B组和C组),6人作为一个单元组。照此全班可以分为10个单元组,活动期间由学生自选的单元组组长负责纪律管理、制定小组计划、确定收集和处理数据的方法等。
  ②每节课45分钟,上课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课本6道思考题,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干湿计。约15分钟后,由单元组长带领本组成员在校园内分别测定裸地、草地、灌丛的空气湿度。在有限的时间内,每小组至少可以测得三处的空气湿度数据各一个。将小组获得的数据在单元组共享,作为重复实验。10个单元组共享数据的平均值可以作为该班一天中某时间段(早或中或晚)测得的裸地、草地、灌丛的空气湿度。通过合作,每个学生既学会了运用干湿计测量的方法,又培养了收集和处理数据的能力。下课后,由组长将干湿计收回,既避免了干湿计的损坏丢失,又不影响后面班级的循环使用。
  ③班级上课时间不一样,可将上午1、2节上课的班级测得的数据作为早晨数据,将第4节课测得的数据作为中午数据,将下午第7、8节课测得的数据作为傍晚数据。教师记录同一天在不同时间段上课的班级测得的数据,提供给各班学生,帮助每个班的学生都能获得一天中不同时间段(早、中、晚)的裸地、湿地、灌丛空气湿度数据。教师也可以自己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不同时间段的测量数据,作为补充完善数据的重要参考。通过数据共享,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料。
  ④第二课时,指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处理相同的数据。学生对数据的处理方式独特新颖:有的用柱状图表示同一时间内裸地、草地、灌丛中空气湿度的差异,有的用曲线图表示某处早、中、晚空气湿度的变化,有的把三处一天的空气湿度变化曲线画在同一个坐标图中,比较三处一天内的湿度变化的异同……。课上安排时间让学生交流实验结果、结论,展示对数据的处理方式。通过交流以及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学生们能够正确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同时也掌握了多种收集和处理数据的方法。
  以上做法的优点主要体现在:
  ①小组组合方式简单有效,干湿计分配使用合理。小组合作也便于组织管理和对数据的收集、统计。在活动中,小组成员团结互助,增强了合作意识。
  ②由于将干湿计课内用完收回保管,既降低了损坏率也节约了资金,干湿计可以多年循环使用。
  ③在上课期间进行数据测量且在校园内有序完成,消除了在校外测量的不安全隐患。当堂解决问题,学习效率高,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
  ④班级内、班级间的数据共享,为学生收集和处理数据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料,也节省了时间。
  实例2、准备工作繁琐、操作步骤复杂、要求条件较高类型的探究实验。
  探究“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
  初中学校现有条件下难以做到让全体学生参与探究实验的全过程。主要原因包括:
  ①完成本实验需要配制适于细菌和真菌生活的大量的培养基。配制培养基的材料(如牛肉膏、蛋白胨等)价格较贵。配制过程步骤复杂(如:称量、融化、调整PH值、分装、加塞、包扎、高压蒸汽灭菌等)。
  ②需要多种试剂和用具(如:氯化钠、牛皮纸、烧杯、培养皿、扭力天平、灭菌箱、恒温箱等)。
  本探究实验侧重于让学生学会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方法。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笔者采取了以下做法:
  ①为学生创设丰富的问题情景,鼓励学生设计多种不同的探究方案,并对方案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充分讨论,完善探究方案。
  ②教师承担培养基的配制工作,并将培养基的配制过程用数码相机、录像机详细记录下来,制作成真实直观的课件,上课时给学生介绍,便于学生了解培养基的配制原理和方法步骤。
  ③由于培养基的配制条件有限,为每个班级提供8套盛有培养基的扣合密封的培养皿。全班分成4个组,每组2套培养皿(实验组和对照组)。
  ④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选择采集细菌和真菌的环境并进行接种。同时建议各组选择的环境尽可能不同,以保证探究实验的结论更接近事实。尽管每个班级只能接种选自4种环境的细菌和真菌,但12个班级48个培养皿的接种环境基本上涵盖了学生们想探究的多种环境。学生采集细菌、真菌的环境包括:口腔内部、手指、衣服、头发、硬币、大桶水、课桌、课本、笔杆、讲台、鼠标、窗台、门把、教室空气等。接种完毕,迅速扣合培养皿并贴好标签(注明班级、小组、接种地点、日期)。
  ⑤如果实验时温度适宜,可以将培养皿集中放在实验台上。如果温度较低,可以借助实验室的恒温箱培养。各小组成员每天对本组培养的菌落进行观察记录,也可以与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合作交流。
  ⑥当培养皿中的细菌和真菌的茵落特征明显、清晰可辨时,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对细菌和真菌分布特点的探究成果。教师从各个班级的实验结果中,挑选出采集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培养出的菌落,展示给各班学生。通过资源共享,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细菌、真菌的分布特点和生存条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本探究活动除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外,还有意外的收获;由于学生们亲眼目睹了在手指、硬币、大桶水、课本、笔杆、鼠标、门把等处采集的细菌和真菌培养出的菌落,对搞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有些学生改掉了将手指或笔杆放到口中含着的习惯,部分学生改掉了下课后不洗手就餐的习惯。学生们还给学校提议,定期清洗饮水机,保障饮水安全等等。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是推进课程改革的最关键因素”的观点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生物科学本质上是实验科学,课程标准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有许多活动是通过探究实验来完成的。因此,教师应发挥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生探究实验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尽管笔者在“大班额”教学中有效落实新课标教材探究实验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探索出一些应对策略和方法,但仍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只有不断探索、实践、反思、积累,才能有新的突破,才能使其更具有借鉴性和推广价值。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27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