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研究与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地理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中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有必要从学生出发来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本文谈谈运用行动研究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实践。
【关键词】行动研究 学生 地理学习兴趣
在地理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中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有必要从学生出发来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本文谈谈运用行动研究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实践。
1.问题的提出。在现行的教育制度影响下,中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考试心态不端正,教师上课上得很辛苦,似乎是现在的学生不喜欢地理这门课程,究竟当前学生学习地理的现状是如何呢?笔者在高一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是占很高的比例的(占调查学生数的64.9%,即有近65%的学生对地理学习感兴趣),而且相当部分(76.3%)学生对自己目前的地理成绩表示不满意,还要努力。从这些数据说明学生并不讨厌学习地理,而是受当前形势的影响失去学习的兴趣。那么怎么改变这种状态?这就需要教师应用各种有效手段来提高学生兴趣,并把兴趣转化为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方法等。而行动研究对此有特殊的作用。
2.行动研究的基本涵义。行动研究起源于美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少数民族间的矛盾加剧,为了缓解这一矛盾,美国管理少数民族的行政人员认识到,要解决这一问题不能仅靠科学工作者,而是要通过科学研究人员与群众的密切合作,并且要自始至终贯彻到行动的执行中去。二战期间,美国因战争而导致物资的匮乏,因此,人们便提出了对膳食进行改革的迫切要求,以缓解物质供应的紧张状况。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勒温对家庭主妇进行了研究。研究分为两组,一组是让家庭主妇听如何改变膳食的报告,另一组则进行民主讨论和集体研究。结果在膳食改革中,后者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因此,勒温便提出了“没有无行动的研究,也没有无研究的行动”这一思想,强调行动与研究间的密切联系。他进而指出,“在任何领域中,如果没有客观的标准去衡量成就,就不会有学习的作用。假如我们没有评价努力程度和成就的标准,不知道行动是后退了还是前进了,那就无法避免错误的判断”。行动研究从此正式诞生。行动研究是“为了弄清现场面临问题的实质,引出用以改善事态的行动,由现场人员和研究者协作进行调查和研究。它最直接的目的在于改善实践”。行动研究由于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由于教师所关心的是学校或班级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因此,行动研究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影响。这样,教育中的行动研究就是广大教师或与科研人员一起去研究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解决日常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研究方法。行动研究具有如下特点。首先,它是一种把“行动”和“研究”结合起来的方法,它要求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状况在行动(即教学实践)中研究和解决问题,从而保证研究工作的实际意义。其次,它是一种旨在改进的方法,比日常经验总结要完善,因为它要求教师对有关情况作充分的了解,依据有关理论认真思考,按计划谨慎行动。再次,行动研究主要适用于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此时此地的情境,以便更好地改善自身的实践。
3.地理教学中的行动研究。
3.1首先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树立“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地理学是一门综合科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之间相互关系和作用的科学,人口观念、环境观念和资源观念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培养是地理课程的重要目标。它要求在教学中要重视“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方法。强调学生为主体。立足点放在教学过程中所创设的情景问题,让学生通过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来源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尊重科学、创新意识。
3.2明确学生的学习问题在哪里,才能对症下药。问卷法是行动研究中简单易行的方法。在高一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发现50%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地理教材符合自己的年龄特点,而且占较大比例的学生(44%)认为大部分时间应该是老师传授。这些数据说明,教师的教学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学中采取一些手段来提高学生兴趣是这次研究的主要任务。在本次研究活动中主要是注重问卷法和课堂观察法,其他的方法因时间、篇幅等限制,不一一诠释。
3.3开拓思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
3.3.1创设情景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欲望。面对具体的学生,具体的教学情景,再设计一些适合的任务,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来选择合适的问题或案例。如在上中国地形这一部分内容时,可先让学生通过读图得知中国地形的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然后提出问题:假设中国地形是东高西低,对中国的河流、气候、交通等方面会产生怎么样的影响。这就需要学生从多方面考虑各种因素,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教师这时只做适当的提示。
3.3.2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发挥他们的创造性。营造一个民主的宽松的课堂氛围的前提是以素质教育为最终的目标,建立一种师生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始终把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作为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核心。了解学生的兴趣,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弹性要求,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鼓励提问,鼓励创新。
例如,在中国河流这一章节时,长江和黄河的教学过程大体上相似的,教师这时可以在上“黄河”前布置学生预习,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来当老师,可以提问,可以补充,可以自由发挥,在调查过程中,有44%的学生会精心准备好怎么上一堂课,只有25%的学生说会“推辞掉”从实施过程中来看,结果是相符的。笔者所任教的几个班级差异很明显,有的班级每个问题能很好按照要求完成,班级反应强烈,“老师”当的有模有样。而有的班级一个问题则需要多个学生才能完成,并且在上课过程有冷场的现象。通过这样的教学比较,教师从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等多方面的训练也能从这种教学法得出利弊,并及时调整从而决定在以后的哪些教学内容可以采取这种教学方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32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