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学习方式变革之我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阚剑平

  摘要:当今世界是知识更新的时代,各个学习阶段的教学过程中都把学生学会学习作为重要的教育改革的要求和目标。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已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本文提出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新型教育理念、融洽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学习进步、转变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活化教材内容,提升课堂教学水平等四个方面对小学数学学习方式进行阐述。
  关键词:学习方式 变革学习成效
  
  当今世界是知识更新的时代,有效地掌握学习方法在工作、生活上至关重要,各个学习阶段都把学生学会学习作为重要的教育改革要求和目标。当前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标的实施,学校基础学科教育任务已经不仅仅停在进行知识传授层面,而是更加注重学生学习方法掌握,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由此可见,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已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方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活动: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新型教育理念
  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一般采用填鸭式的单一教学方式,教学活动缺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教学缺乏生机和活力。教师讲的多,学生动手操作少,个人发言多,集体讨论少,严重束缚了学生个性发展,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能动性。学生只是知识的接受者、服从者,教师成为知识的传授者、组织者,学生只是在操作、思考、交流,没学到“实质性”内容,是一种指挥与服从的关系。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因此,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方式中以重知识、轻能力和重结果、轻过程的两个弊端,关注学生的“终生学习”和“人的可持续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要彻底改变“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教师牵着学生走”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的被动做法。以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去激发、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尝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融洽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学习进步
  对学生充满期待,给以自信,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教师要尊重学生,使学生在被教师尊重与接纳中能够主动学习,把自己当作学习的主人。如:在教学学生进行分数的书写教学时,与学生对教师提出:“分数线能不能再长一点。”的要求,针对学生的要求,教师写了一个比较漂亮的分数。这种良好的教学氛围,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转变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三大重要法宝。”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体现学生主观能动性,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是学习目标和要求落到实处。创设合作交流空间。设计好合作讨论的内容和思考问题,掌握好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交流、学会合作,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愿望。使各层次的学生在愉快的合作学习中,知识和能力都得到培养,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应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数学知识内在关系,设置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境,对学生实践探索进行有效指导,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和水平。
  四、活化教材内容,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教材作为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据小学生身心特点和学习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好”教材、“用活”教材层次性、创造性、探索性、多样性、开放性、“用宽”能力培养渠道、“用实”学生实际、“用新”学习信息和资源,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和已有经验的教学过程。在教学中做到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体现生活问题数学化。注重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体现数学知识生活化。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将所学知识在生活中进行运用。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激发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如,在教学“认识分数”时,可以向学生提出:“你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吗?”的问题。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数学知识的实效性。坚持把思维训练贯穿始终,当作教学出发点和归宿,将学生能力培养落到实处。如:教学认识分数时,教材是通过把长方形平均分成4份,阴影部分表示l/4来认识分数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处理,用木棍、长方形纸,正方形纸,毛线等教具折出不同的分数,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探索认识分数的方法。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素质教育和新课标的要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更新观念,活化教学方式,优化教学内容,创造性、实用性地运用教材内容,探索小学数学教学方式新方法、新途径,为新一轮课程改革做出贡献。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八一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62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