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语文比较探究课教法与学法浅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 莺

  新课程改革在我校实施了五年,教过学过人教版教材的我,初拿到北师版的教材时,真有言不尽的苦恼,特别是比较探究课更让我头痛,教新版本教材两年来,我不停的思索着。上次在河畔镇参加了县教育局组织的第五片区教研活动――比较探究课的教法与学法研讨会后,我略有所悟。下面是我关于比较探究课的教法与学法的几点拙见,谈出来希望各位同仁予以批评指正。
  一、打好比较的基础
  建房子需要打好地基,空中楼阁是不可能建起来的。做好比较探究课也一样,必须打好基础。那怎样才能打好比较探究课的基础呢?上次参加教学研讨会时苗腾老师的一堂课值得我们反思。
  记得在听课之前,县教育局的曹主任说过,本次教学研讨会,是针对比较探究文而组织的,讲课的老师讲的也是比较探究课,那么听课的老师就听他们是否做到了比较探究,然后再谈谈你认为比较探究课应怎样上,学生应怎样学。
  简短的小会后,开始上课。第一堂听的是河畔初中苗老师的课,她讲的是徐迟的《黄山记》。从新课导入到课后小结,从学生活动到教师讲解,都做得很到位,真可谓稳扎稳打找不出任何毛病。但我记得曹主任课前强调过,本课教学研讨的是比较探究的教法与学法,可在苗老师的这课中我们丝毫找不比较探究的影子,我想苗老师可能是在为下堂如东的郭校长的课打基础吧,让学生熟悉文本,因为下一堂郭校长也上《黄山记》。
  同样的问题,在开研讨会时,其他学校的老师也提出了。记得新庄中学的老师是这样评价苗老师的课的:“思路清晰,多媒体工具运用恰当,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把课堂真正交给了学生。讲解过程详略得当,只是这样长的课文一堂课结束似乎太过仓促,而且显不出比较探究。”很显然,像《黄山记》这样长的课文,要做比较探究,可比的地方很多,如果取舍不到位,4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而要进行比较探究不熟悉文本是不行的,可课内时间又不够用,那我们怎么办?我想课前带目的的预习应是最佳的选择。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这个办法还是行之有效的。每当一单元进行到比较探究课时,我便事先安排学生带目的的预习,熟悉文本,为比较探究打好基础。这样一做既为比较探究节省了时间,又为其铺好了台阶,踏着这个台阶再去寻找与之相比的文本,做好比较探究的准备。
  二、选好比较探究的文本
  比较探究贵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因此在打好比较探究的基础,熟悉了课本比较探究的文本后,我们还得选择能与之比较的有效文本,这一点如东的郭校长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以前在做比较探究课时,我把目光仅仅放在课本内,课后练习上,往往以课后练习为基础,全而笼统的去比较课后练习上要求的比较点,而缺乏发现,有时大的自己都难以把握,何况是学生。听了郭校长的课后,我发现郭校长在做比较探究课时与我不同,他在选择文本时可以具体到面,具体到点,甚至可以自己写与之比较的文本。那堂课,郭校长和苗老师一样,也选择了《黄山记》,但他实实在在地做比较探究。当时在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究的环节,郭校长以徐迟的《黄山记》为基,选择《黄山记》中徐迟写黄山山峰的几句话和自己写黄山山峰的话相比较,让学生从中分析比较两者的奥妙,然后学习作者写黄山峰时的写作手法。
  当时郭校长选择的比较文本是“高峰下临深谷,幽谭傍依天柱。这些朱砂的,丹红的,紫霭色的群峰,前拥后簇,高矮参差。三个主峰,高风峻骨,鼎足而立,撑起青天。(原文)高峰下面或有深谷,或有幽谭。颜色各异的山峰高高低低,参差不齐。三大主峰高大险峻,耸立云端,令人叹为观止!(郭校长自己写的)”选好文本后。在授课时,郭校长引导学生将原文语句和自己的创作相比较,从中感知原文的妙处。这样选择比较文本,让自己、让学生觉得“有章可循”,有“地”可比,不至于盲人摸象,更不至于无处下手。因此,要做好比较探究课,得选择好比较的文本,让学生有着手可比的素材,然后再引导学生去慢慢寻找可比较的素材,自主性探究学习。
  三、确定比较训练的目标
  选好比较文本,让学生在比较探究中“有章可循”之后,我们还得注意让学生“有法可依”。也就是说让学生知道比什么了,也就“有法可依”了。那怎样才能做到“有法可依”呢?这就需要我们做教师的在选好比较文本的同时,确定好比较训练的目标。确定好比较训练的目标,对于比较探究学习的重要性,在郭校长的课堂上得到了证实。前面我引用了郭校长选择的比较文本,这里我再以这个比较文本为例来谈确定比较训练目标的好处。记得当时郭校长在开课时说,“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比比看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点(这则材料当然指的是前文引用到的那两则)”。
  有了可比的材料,明确了比较的目标后学生都认真地去读材料,分析材料,片刻之后有学生说原文用了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而您的那段没有用;有的同学说原文描写山峰色彩斑斓,而您仅用了“颜色各异”概说,让人无法具体地知道,到底山峰色彩有多美;有的同学甚至说到原文能“化静为动”,把静态事物写的有了生命力。其实同学们有如此见解,是因为他们的学习有了明确的目标,知道自己该去做什么,这个目标使得他们“有法可依”。所以,范围缩小了,目标明确了,该做什么,也就清楚了,做起来也就容易了。
  最后郭校长总结说,同学们我们要将景写得生动形象,就要将景写的有感性,怎么样才能将景写的有感性呢?前面同学们比较探究学习得到的感悟就是写景具有感性的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运用。
  当然,作为教师我们不能邯郸学步,不是说如东郭校长在做比较探究课时让学生学写法,我们就千篇一律地跟着郭校长教学生学写法,至少郭校长给我们指了一条路,一条可以进行比较探究的路。
  四、全体动员,“实战”演习
  一个优秀的将军,要训练一批勇敢的、敢于冲锋陷阵的士兵,就得真刀实枪地去演练。教学也一样,一个好的教师要让你的学生能学以致用,就必须去“实战”演习,没有“实战”演习,那等于纸上谈兵,学生学到知识得不到巩固和拓展。做比较探究课更应如此,我们不能在打好比较探究的基础,选好比较探究的文本,确定好比较探究的目标之后,什么都不干,我们要去练,练学生的“实战”能力。
  记得上次参加八年级“语文比较探究课的教学研讨会”时,郭校长不是在引导学生比较了那两段文字,学习了写法之后,就什么也不做,他选择了练。于是,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他设置了一个小组合作探究环节和一个课后作业环节去让学生练习怎么样比较探究。在小组合作环节郭校长选择的是《黄山记》里“而当我在静静的群峰间,……风急了。”这一段文字和《与朱元思书》里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这段文字,让学生们通过比较探究这两段文字在写法上的异同,去实战演习比较探究课应怎样比,该学习什么。同时又在作业环节通过选择《黄山记》里的这段文字:“而着舞松之风更是把云雾吹得千姿万态,令人眼花缭乱。……波涛平静了,月色耀眼”和郦道元《三峡》中的“自三峡七百里中,……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让学生巩固本课新学到的比较探究法。
  其实,我认为在做比较探究课的“实战”演习时,我们不仅仅要通过对本文的比较,学习一些方法,我们还应把这些方法运用于实践,这样我们才能把“实战”做实了。记得在学习这一单元时,学习完比较探究课,学习了怎样使写景散文写得有感性之后,我又给学生布置了一篇作文,训练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当时我是这样安排的:“同学们,这次作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校园里的某种树,通过这种树来借景抒情,写景要写得有感性,抒情要抒得真挚”。布置完作文之后,我让同学们去练习写作。作文本交上来之后,我发现八年级三班有一位同学写了这样一篇文章《顽强的小松树》。其中有一段这样写到“这棵小松树很矮小,而且还被谁折断了!被折断的一半掉在地上,已经枯黄了。我想这棵树大概活不成了吧!但是,当我走近它细瞧时,看到枯黄的叶子里头还有浓浓的绿意。再看看它的树干,伤痕累累,但是它依然顽强地生长着,毫不畏缩,忽然一阵狂风袭来,它的枯叶被狂风吹得漫天飞舞。再看看这棵小松树,它快乐的在那恶劣的狂风中摇摆着,偶尔发出“哗哗”的欢笑声。过了一会儿,风停了,小松树又挺拔有力的站稳,等待着更为恶劣的环境!看到这情景,我不禁地摸了一下小松树,它的树干多么粗糙,多么坚硬,多么强劲!我的心情不禁变得轻松、愉快起来!”
  多好的孩子呀!她在写作中将我们比较探究时学到的增强文章感性的方法运用的是那样的自如,我能说“实战”演习的效果不好吗?可能看到这里,你要说,你挑了一个最好的学生来谈,当然好了。其实不然,只要我们用心去调动,全体去动员,让每一个孩子参与,都会有效果的,只要我们不强求统一,因为我们的孩子存在个体差异,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都能学到知识,而不是要求每一个孩子都一样,那么我们就忽视了孩子的个体性。
  比较探究课到底该怎样去教,该怎样去学,我想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我所说的这些,只是我的一家之言,有没有其可行之处,还得经过常年的实践证明,这里我写出来,仅供参考,也希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头寨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64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