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牟科勇

  数感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但《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次把数感作为一个重要目标提出来,可见培养学生的数感是非常重要的。什么是数感,顾名思义,就是对数与数之间的一种感悟,一种对数的深入理解,然后内化成一种驾驭数的能力。《课标》明确指出:这种能力的培养在于理解数的意义,能够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在现实素材中感受数的意义
  比如在教学大数的认识时,教材中创设一幅幅现实的,有意义的画面:体育馆的人数,广场上的鸽子,天空中的气球,森林的树木,以及让学生估计教室的人数,升旗仪式操场的人数等等。这每一个场景都蕴涵丰富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让学在各种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感受更大的数,掌握数的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化数感。
  2.在实践操作中培养数感
  为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很好地掌握数的概念,认识1000以内的数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他们熟悉的材料如“小棒”“计算器”等,通过数一数、拨一拨等活动自己去归纳。数100以内的数要一个一个地数、数1000这样大的数,可以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是一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百是一千,从而不失时机地认识计数单位“千”,进而发现“十”“百”“千”等相邻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1000这个数比100这个数大得多,数1000这样大的数可以一百一百地数。
  3.能在具体情景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能进行估计
  估计今天教室里坐了多少人,学校操场升旗仪式有多少人?在1000以内数的认识活动中可以安排一些估数活动,比如出示10根小棒,让学生估计有多少根?出示100根、1000根都让学生估计一下,每次猜测以后,再组织学生验证,在这样的操作过程中,学生会不自觉地把猜测结果与实际出现误差的情况下,根据准确数量所体现的直观形象来调整对相关数量的感觉,这既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也是促使学生感知内化的过程。当感知最终转化为学生的认识经验时,其实对数的感觉自然而然就会建立起来。
  4.体会数在日常生活的作用,会用数表达具体事物和交流信息
  现实生活是儿童学习的源泉,教师提供一些资料如大楼的高度,学校操场的面积,学术厅所容纳的人数,青蛙吃蚊子等信息让学生感受。还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一些三位数,并把自己的发现在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感受数的作用和大小关系。锻炼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学会倾听,从别人的描述中发现、思考问题,为数感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5.把握数字特点,进行规律性训练
  为了提高计算速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师可以经常为学生提供一些规律性训练,如:8×9=72,8×99=792,8×999=7992,8×9999=?以及简算中个别数字的结合如:25×4=100,125×8=1000等。这样长期训练,学生善于观察、思维灵活、对数字敏感、计算速度快、准确性就高。
  我想,只要教师能抓住教学和生活中的一切契机,从中渗透强化对数感的培养,学生习惯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这细水长流的训练中,数感自然就会慢慢地形成并加强起来。
  作者单位:四川省苍溪县运山镇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65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