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淑芹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它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重共性统一轻个性差异的倾向。造成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普遍较差。笔者经调查研究认为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缺乏阅读兴趣
笔者对不同年级的12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他们第一兴趣的百分比分别为:文艺活动26%、美术活动21%、体育活动21%、科技制作20%、阅读活动7%、数学活动5%。由此看来,学生在阅读项目兴趣上低于其他类活动。有的学生说,阅读活动不如文艺娱乐活动有吸引力;有的学生认为,看电视、录像、玩电脑、听录音,直观、生动活泼,比看书有意思。由于缺乏阅读兴趣,看书的人就少。
2.心理障碍较重
小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往往出现惧怕和偷懒两种心理倾向。在对六年级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有18%的学生在课堂上朗读感到“很紧张”,有38%的学生当众读书不知怎么读好,不好意思读,6%的学生不愿让老师叫自己读,2%的学生应付读书。分析其原因:惧怕是因为怕读不好被同学们嘲笑,读错了挨老师批评;偷懒是因为学生自制力较差,不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所以不读书或少读书,或应付读书现象时有发生。
3.缺少方法指导
教师为了求得统一的“高标准”,重分析轻阅读,重深度轻宽度,把主要精力用在词句段篇的分析上,课堂上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书感悟,冷落了学生的读书指导,忽视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压抑学生自主读书的积极性。
4.阅读总量偏少
学校图书室新图书数量较少,品种较单一,加之图书管理人员少,不能面向全体同学开放,造成了学生阅读面窄,阅读量小。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入,学生阅读能力愈加重要,《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目标,从各学段阅读目标的内部联系上看,它体现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交融和整合。那么如何改进阅读教学,实现这一目标呢?
一、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
1.选择适宜的内容
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他们选择程度适当的读物。如第一学段的低年级学生可选一些浅近的注音读物,“浅”就是浅显,学生能读懂。“近”就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便于运用生活经验帮助读懂。如:引导学生阅读童话、寓言、故事、民歌、童谣、古诗等。第二学段的中年级学生可以阅读一些文质兼美的叙事性文章、优秀诗文及趣味性强的少儿读物。第三学段的高年级学生除了阅读叙事性作品、优秀诗文外,还可适当地读一些文学作品、科技作品、简单的议论文和浅易的文言文。这样便于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读懂作品,能读懂就有收获,有了收获就会有成功的乐趣,自然会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2.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创设读书情境。课上可采用读一读、说一说、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比一比等形式,启迪学生阅读兴趣;或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课下可开展读书演讲会、朗读擂台赛、故事会、辩论会、速读竞赛、读书笔记展览等,把个体的、小组的、班级的阅读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提高阅读兴趣。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培养学生的个性必须落实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阅读行为愈自主,阅读过程愈能展现和发展学生个性。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积极对待每个学生,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要敢于拓展自由空间,倡导学生自由阅读,学生想读什么就读什么,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二、创设阅读情境,诱发阅读情感
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民主、宽松、融洽、自由、坦然、愉悦,学生才能主动地参与阅读学习过程。因此,教师要主动创设民主的阅读情境,今面解放学生,尊重学生,欣赏学生,排除一切心理障碍,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阅读。
1.发挥典型个例的示范作用
语文课堂要容许多元思维并存、容许认知的分歧和偏向,容许学生出错,维护学生的自尊和读书的热情。要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平等地、多感官、多方位地、愉快地参与阅读过程,使每节课都有典型个例出现,每节课都成为展示学生个性和才华的舞台。有一位特级教师上《火烧云》一课,在导读其中“火烧云上来了”这句话时,有一个学生反复读了6遍,终于读出了这句话的韵味。老师及时激励这一典型个例,全班同学朗读热情一下子高涨起来,整节课学生兴趣盎然,教学效果颇佳。由此可见,典型个例示范作用的效应。
2.开展激励性教学评价
阅读教学,一定要重视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在读书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个人感受,哪怕只有一处读的好,教师都要以真诚的语言、期待的目光来有效地调控评价学生的阅读过程,鼓励其闪光点,使学生心理处于“蠢蠢欲动”和“欲罢不能”的积极状态,始终以愉悦的、高涨的情绪积极投入到阅读学习活动中。
三、指导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1.加强朗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并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如: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学生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欣赏性朗读等,以情传情,以情激情,以情悟情,使学生在朗读中人景人情,体会文章内容与意境。
2.教给学生多种读书方式
阅读方法不只是朗读,还要引导学生学会默读、诵读、精读、略读、浏览、探究性阅读等多种读书方法。只有掌握了这些读书方法,学生才能自主选择读书方式和读书伙伴,课上才能根据不同类型的文章按照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自主阅读,才会真正领悟文章的情感和内涵。
四、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拓展阅读范围
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阅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各种实践活动。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从课内走向课外,开放阅读课堂,使阅读教学与课外活动沟通,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努力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一是向课外开放。如:学习了《我的战友邱少云》后,可让学生收集英雄人物的资料,然后为英雄人物建立小档案,内容可自行设计:如姓名、性别、年龄、年代、主要事迹、精神品质等,然后以此为内容开展交流会、欣赏会。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实践中发展、提高。二是向社会开放。让学生投身于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和火热的社会生活中去学习。可利用现代化信息媒体,听广播、看电视、看录像、上网查资料等,拓展学习渠道,让学生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还可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和大自然,如开展小记者采访、当小导游、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广阔的大自然中尽情地学习,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
此外,要充分发挥图书室的作用,图书室坚持向学生开放,给学生提供读书的场所和空间,让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这样才能完成小学阶段不少于100万字的阅读量,才能真正实现阅读的总目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71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