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落实路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把它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七大以及四中、五中全会又进一步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基本要求、根本方法等重大理论问题,为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精神;协调
中图分类号:G30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014(C)-0016-02
一、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发展,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经验。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本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十分珍惜和切实用好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加快发展,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着眼点,就在于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我们面对的社会利益主体更多,领域更广,利益关系也更复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够全面,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局面亟待改变,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日益加大等等。这就要求我们的发展要更加注重统筹兼顾,做到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目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才智的社会环境,妥善处理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
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反映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要求和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我们党执政60多年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有着不同的发展要求。现在,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往往呈现出一些规律性的特征,突出表现在: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消费更加注重生活质量,生活更加宽裕的人群明显增加。这一阶段,要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更加协调,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更加全面。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当前,我们面临的课题很多。比如,在强调经济增长的同时,如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保证人的素质不断提高;在增加物质投入、引进外资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如何推动制度创新、机制创新,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等等。面a对这些课题,以不同的发展观为指导,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三)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我们党的最大责任和最高目的,就是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衡量群众的生活水平,收入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但还应当包括居住条件、国民教育、生活环境、物价水平、合法权益、治安秩序、社会保障等方面。我们要在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的同时,加快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创造更多的社会福利,着力从多方面让群众得到实惠。
(四)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提高人的素质和全面发展的需要。人是社会进步的主体,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从一定意义上讲,成就大业,人才为本。有了高素质的人,就有了发展后劲。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从多方面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形成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氛围,最大限度地释放人的潜能,使他们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
三、积极探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途径和方法
我们要学习科学的发展观,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贯彻科学的发展观,自觉地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推进改革开放的各项工作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
(一)转变职能,加强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做好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开始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作用的条件下,要把社会管理工作放到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突出加强公共服务。正确履行政府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职能,合理划分政府和市场各自作用的范围,对于市场能够合理发挥调节作用的领域,政府不要过多干预。把宏观调控的重点从直接调控为主转到间接调控为主上来,把经济调节的重点从具体管理项目和资金转到为投资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上来。减少对市场直接干预,加强对市场行为、市场秩序的监督管理。
(二)建立健全机制,提高统筹兼顾和协调发展的能力。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要建立健全有利于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体制和制度。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逐步完善国家公共财政体系和转移支付体系。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逐步实行基本养老保险在更大范围统筹。完善政府和国有大型企业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机制和程序,加强对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研究,提高重要决策的公开性和透明度,避免决策的随意性,保障人民了解和参与决策的权利,使政府决策能够更好地反映民情、顺应民意。
(三)改变增长方式,继续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性转变。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引导生产,改善能源结构,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继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大投资和政策向农村倾斜的力度,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切实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大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中部地区的综合优势,加快中西部地区改革和发展的步伐,鼓励沿海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四)突出工作重点,切实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要千方百计地帮助人民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问题,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实施积极的促进就业的政策,加强人力资本投资和人才开发,使我国人口多的压力转变为创造财富的能力。努力增加居民收入,进一步鼓励居民扩大消费,扩大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加强对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国情、国策、国法的教育,切实采取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相结合的措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鼓励和扶持循环经济、生态产业、绿色产品发展,建设工业生态系统,节约使用水、土地、能源和各种原材料,全面建设节约型和环保型社会。
(五)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是统一的,然而,现实中很多党员领导干部把发展片面理解为经济速度的增长,把政绩理解为“形象工程”。为此,必须推进和深化改革,抓紧建立和完善政绩评价标准、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以形成正确的政绩导向。要用全面的、实践的、群众的观点看待政绩,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改进工作作风,为人民谋利益。只有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从而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让人们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望江路中铁四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88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