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农民子女向上性社会流动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发展以及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农民子女开始脱离了农民的初始身份,实现了向上性社会的流动。但是,当代农民子女在实现向上性社会流动过程中,仍然受到很多外在因素的制约,难以实现畅通的流动。而社会作为一个有机体,一条畅通的社会流动渠道并没有完整意义上的形成,这对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都极为不利。
关键词:农民子女;社会流动;制度
中图分类号:G77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32(C)-0126-02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农民子女的界定
在界定农民子女的含义之前,我们有必要先界定农民的含义,因为对于农民子女来讲,他们的第一个身份首先是农民,处于相同的社会阶层,拥有相似的价值观。对于农民含义的界定传统上并没有很大的分歧,一是指职业上的农民;二是指阶级上的农民。但建国之后,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等原因,出现了第三个意义上的农民即户籍意义上的农民。随着1979年改革开放的进行,大批的农民开始转入其他职业,获得了其他的社会身份,从而使农民这一阶级中又产生了很多的分层。根据陆学艺主持的调查研究表明,中国农民大体分化为八个阶层,本文所指的农民是具有农民身份,以农业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而农民子女是指父母身份符合本文所界定的农民含义,年龄在16到35之间的人。
(二)向上性社会流动的界定
社会流动是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一般是指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在社会分层结构中的地位变化和角色转换,即从一个阶级、阶层或职业转换到另一个阶级、阶层或职业的现象。这里所讲的社会流动与人口流动具有一定的区别,地位的变化和角色的转换可能是涉及到多个方面的,比如权利、收入、社会声望等,而人口流动只构成社会流动的基础。
社会流动可以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划分为多个类型,如根据流动的原因,可以划分为结构性流动和非结构性流动;根据流动的参照点可以划分为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根据流动的方向划分,可以划分为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垂直流动是指个人活群体从一个社会阶层转向另一个不同的社会阶层的流动。因此,垂直流动又可以划分为向上性和向下性的社会流动。向上性的社会流动是指个人或群体从一个社会阶层流入一个相对较高的社会阶层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社会最为关心的。
二、农民子女向上性社会流动的途径及影响因素
(一)农民子女向上性社会流动的途径
根据陆学艺等人所划分的中国十大阶层,处于最底层的是城乡无业、失业和半失业阶层。该阶层是指无固定职业的成年人员。由于在这个阶层当中,相当部分人的失业、半失业状态持续数年之久,导致他们的生存都成为极大的问题。而处于第九层次的农业劳动者阶层由于拥有土地资源,在辛勤劳动的前提之下他们能够保证维持生存的基本需求。他们本身就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所以农民在拥有土地资源的前提下,几乎很少存在向下的流动。
农民子女通过各种社会条件和自身的努力合理的社会流动改变了其社会地位和所处于的阶层位置,形成了与其新阶层相符合的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并以这些标准与农民的初始身份区别开来。
1、考学。科举考试的本意是为国家选拔治世人才,但在严密、封闭、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却为出身贫寒者跨入上层社会,参与政治提供了条件。尽管能够通过考试者只是封建知识分子中的少数,但毕竟有了一条通往上层统治社会的渠道。下层人士要想改变他们被压迫、被剥削的穷苦境地,只有经过十年寒窗苦读方有可能一朝升天。在当代,即使在这样一个崇尚民主、自由、平等的开放性社会当中,一个农民的子女若想彻底改变其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生,考学仍被视为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道路。
2、参军。古时每逢战乱,国家都需要大量征兵,大部分的兵员都是来自于农民身份的青壮年,所谓乱世出英雄,战场的残酷性同时带来了收益的最大化,下层人士能够通过战功获得封赏,从而改变自身的农民身份。而在当代,中国幅员辽阔,同样需要大量的兵员来戍守疆域,由于入伍门槛较低,具备一定的知识文化水平、身体健康等基本条件即可入伍。国家实行义务兵制,服役两年,服现役期满后,根据军队需要和本人自愿,经团级以上单位批准,可以改为志愿兵。这也成为农民子女改变自身地位提供了重要途径。
3、考公务员。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可以看到当官出仕,历来是个人翻身的主要而且是重要的出路。而近几年来公务员考试报名人员数量众多,对于报考公务员俨然已经成为一种流行趋势,我们在此无需去讨论“公务员热”的利弊。但公务员所带来的收入高、福利待遇好、竞争压力小、社会地位高等确实存在相当大的诱惑力。而这为具备一定知识水平和学历的农民子女改变身份、进入社会中上层提供了一条捷径。
4、经商。有多少位学者就有多少个划分社会分层的标准,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社会成员的划分情况就会各不相同。马克思依据生产关系和占有生产资料的情况把社会成员分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韦伯主张的三维标准即财富、权利和社会声望的多寡划分社会成员。虽然,对于社会成员应属于哪个社会阶层的划分标准应该是全面的、综合的而不是单独按照某一个标准来划分,但是在考虑综合因素的前提下,必然存在某一个主要因素,这个主要因素就是某一个社会生活的主题。比如,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富在社会生活当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们对于财富的渴望和追求也越来越强烈,谁拥有更多的财富,谁的社会地位相对于就比较高。所以部分农村子女可能就会选择经商的道路,积累物质财富,提升社会地位。
5、学习技术,成为技术工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大,社会对于技术工人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相对于这种强烈需求的是技术工人的短缺尤其是高级技工的匮乏,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这就使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工的报酬和社会地位被迅速提升。这样部分农民子女就可以通过学习专门的实用技术,获得较高的报酬,从而脱离农村,改变自身地位。
6、婚姻。相对于农村男性来说,农村女性改变自身身份的另一条途径就是婚姻。嫁入城市,即嫁给“吃皇粮”的人,是农村女性最有效的捷径。
(二)制度性因素对农民子女向上性社会流动的影响
1、户籍制度
195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以后,中国形成了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二元结构”的户籍管理体制。这种以户籍制度为根基的城乡分割体制,人为的筑起了一座农村人口不能自由迁徙城市的“壁垒”,从而将城乡居民分割为两个发展机会不同,公共服务相异和社会地位严重不等的社会集团。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现有户籍制度对社会流动的阻碍作用开始放大。而户籍制度具有代际传递性,农民子女的身上仍然被烙上了农民的字样,难以获得与城市子女同等的待遇。
2、就业制度
以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为基础,城乡实行不同的就业制度,在城市,计划经济时代实行“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以及就业和保障高度统一的制度。对于城市子女来讲,自出生之日起就比农民子女拥有更多的获得好工作的机会,也就拥有更多的获得高地位的机会,但出生在农村的社会成员,就被国家的就业制度限制在乡村务农。
3、教育制度
教育是促进社会流动的最强有力的助推器,社会成员可以通过接受教育获得知识和技能,运用这些资源参与社会竞争,往往能够改变社会成员的社会地位。但现实情况是国家把大部分教育资金和师资投入到城市当中,相对于广大的农村地区投入较少,造成了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在当代社会当中,如果农民子女缺少接受教育的机会,也就缺少参与竞争的资本,必然会加重农民阶层的复制性社会流动。
4、社会保障制度
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农村社会保障建设这一环节比较薄弱,农民本身的经济收入较城市收入就低,抗风险能力就相对较弱,一旦出现意外变故,农民得不到社会保障体系的支持就可能失去仅有的少量资源而丧失向上流动的能力。
作者简介:许长平,男,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2008级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工作;曹翠翠,女,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2008级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95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