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压力显著增大,使其出现了不同程度上的心理健康问题。而贫困大学生由于承受着家庭、学校、社会等多重压力而变得更加的脆弱,也更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本文对高校贫困大学生容易产生的几个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辅导员工作出发,提出相应的干预方式,力求能对贫困大学生在心理健康问题上给予帮助。
  关键词:心理健康;贫困大学生;干预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23(c)--0146--02
  
  近年来,随着贫困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社会高速发展促使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使得高校不断出现贫困大学生由于产生心理问题而做出过激行为,结果不仅对一些无辜者造成了伤害,给社会和学校带来了严重损失,也让本来很优秀的学生因此而断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让对其寄予厚望的家庭遭受重创,甚至支离破碎。因此,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了解、掌握贫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对其进行深入有效地心理干预,从而化解他们的心理障碍,把他们培养成为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是高等院校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本文根据自己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体验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析,并从辅导员的角度出发给出相应问题的干预方式,希望能在解决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上有一点促进作用。
  
  一、贫困大学生容易缺乏自信,有自卑心理
  
  贫困大学生的自卑与不自信心理是由诸多原因造成的,但主要还是来源于经济上的压力导致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而形成的。贫困大学生多数来自农村,在上大学以前他们的生活虽然也贫寒,与周围人有差距,但不是十分悬殊,加上他们能从农村考出来,说明都是当地学习成绩不错的学生,这一点也给了这些学生自信,在心理上带来了安慰。但是进入了大学,进入了城市,学费、生活费这些原来在农村可以勉强维持的费用一下子猛增,给贫困生的家庭和本人都增添了巨大的压力。农村和城市的生活方式的不同,让贫困生也感到吃力,除了学费和伙食费这最基本的开销,他们还有买资料、参加培训、考证等学习上的花销。至于买衣服、娱乐等物质上的追求他们则能省就省,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需要或不喜欢,于是看到周围很多家庭优越的同学在买名牌、吃大餐、潇洒的娱乐,无形中给贫困生带来了自卑心理,做事情开始不自信、没勇气。怕同学笑自己寒酸而羞于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本来很优秀的才能;怕暴露自己家境贫寒而放弃很想参加的勤工助学;甚至因害怕别人看不起自己而自我封闭,不与人交流。因此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常常是在对大学生活的种种不适应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而在这期间如果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干预是完全可以避免或缓解的。
  辅导员与学生的接触频繁,他们能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对于贫困大学生,辅导员要从学生入学开始就详细了解他们的情况,尽快掌握他们的性格、特长和生活习惯等,这样才能对症下药,通过各种方式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避免产生自卑和不自信的心理。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关注贫困生寝室同学家庭情况,避免寝室内其他同学与贫困生的家庭条件相差悬殊,对其造成太大压力。
  
  (二)挖掘贫困生的特长和优点,创造机会充分调动他们发挥自己的才能,并且要着眼于锻炼贫困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进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减少自卑心理,提高他们今后在社会上的竞争力。
  
  (三)在情感上多关注贫困生,真诚的做他们的朋友,成为他们信任的人,能够第一时间了解他们的困难,分享他们的喜悦,使他们感到有依靠,对未来充满希望。
  
  (四)资助贫困大学生时必须充分考虑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他们在物质上接受经济资助的同时,心理上也同样感觉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和众人的关爱。
  
  二、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容易产生障碍
  
  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给大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使他们广交朋友。对于贫困生来说,部分学生能利用校园活动培养自己各方面的爱好和兴趣,加强与同学们的交流,锻炼人际沟通的能力。但有些贫困大学生存在合群性较差的问题,他们不是去面对现实、奋发进取,而是无心向学、愧于交际,表现出沉默寡言和孤僻。还有些贫困生由于缺乏信心,不愿向别人敞开心扉,经常躲在人群后面,尽量减少与他人接触,以增强自身的安全感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有时候受到一些同学的歧视、排斥或拒绝,他们会让自己从强装笑脸到慢慢的把自我封闭,甚至采取独来独往的方式拒绝融入大学生的世界,少数贫困生因此造成性格和心理的扭曲。
  其实,人人都有融入集体生活的愿望,有与他人交往的渴望,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贫困生不能调整和摆正自己的心态,产生了人际交往障碍。对于这样的学生,辅导员应能及时发现他们的问题并采取适合的方法进行干预。
  寝室关系是解决人际交往障碍的重要环节。一般来说,如果寝室关系融洽,即使一个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也会被和谐温馨的寝室气氛所感染,逐渐敞开心扉、与人沟通,产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几率也会减小。良好的群体氛围可以融化贫困生心中的戒备心理,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新的环境,逐步消除与非贫困大学生之间的隔阂。因此辅导员要多与贫困生寝室的同学沟通,引导他们学会换位思考,包容、体谅和善待他人。教他们要珍惜身边的人,理解和保护需要帮助的同学,进而在大学这段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里收获真挚的友谊。
  另外,辅导员可以号召贫困生组织贫困大学生社团,高年级的贫困生可以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指导低年级学生,相互之间进行交流,帮助新生度过入学之初最为迷茫的阶段。这样做既可以给贫困大学生提供舞台,为他们创造充分展示自己特长的机会,也使很多原本存在人际交往障碍的贫困大学生在这些社团活动中锻炼自己,培养沟通与交流能力,重新回到同学们中间,感受交朋友的快乐。
  
  三、贫困大学生具有经济、学业和社会三重压力
  
  贫困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相比,具有更加沉重的压力。经济上,他们缺乏稳定的经济来源,常常要为生活费发愁,时常陷入窘迫的处境。不得不每天盘算和控制自己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支出;不得不尽可能通过勤工助学为自己筹集学习和生活费。他们甚至面临最迫切、最实际的问题是如何解决温饱问题。
  学业上,有些贫困生想通过学习成绩来证明自己的实力,把筹码都压在学习上,力争以优异的成绩维护自己的尊严,赢得同学们的尊重,回报父母和其他好心人对自己的付出。无形中,这种来自学业上的压力使他们变得很脆弱,一旦遇到挫折,如成绩不佳、降级甚至退学等状况,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甚至感到绝望,走向极端。
  来自社会上的压力,则表现在就业和一些不妥当的资助方式上。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贫困大学生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焦虑,他们背着沉重的经济负担来读大学,为的是毕业后得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回报父母,改变自己以及家庭的命运,因此就业形势的不乐观给他们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而社会上一些善意的捐助行为因实施方式、方法不当也无意中加大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压力,精神上遭受了挫伤。
  面对贫困大学生的种种压力,辅导员应针对不同的压力实施不同的解压办法。对于经济压力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帮助学生解决经济问题。
  
  (一)拓宽勤工助学的渠道。辅导员要全面了解校内助教、助研、实验室、校办产业和后勤服务等各项勤工俭学工作机会,并及时提供给学生;除了学校内部,还要加强与外界联系,为学生搜集和提供可靠的勤工俭学就业信息。
  
  (二)做好助学金、奖学金和助学贷款工作。关注贫困生的家庭状况,按照不同的贫困程度进行划分资助类别,使不同程度的贫困生能够获得与之相对应的国家补助和各种资助。充分利用助学贷款制度,使学生通过贷款更好的完成学业。
  对于疏解学生学业压力方面,辅导员要引导学生重视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抛掉考试成绩高于一切的错误思想,使其正确认识学业压力,并做好自我调节。辅导员应多留意贫困生的学习状态和成绩,一旦有反常现象,如不再去上自习、经常旷课、成绩突然下降、不及格科目突增等,要及时与学生沟通,寻找原因,帮助他们走出困境,避免学生因在学业上受到挫折而产生自我放弃的想法。
  对于就业压力,要让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有清醒的认识,使其选择合适的就业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资助给学生带来的压力,辅导员可以在贫困生中组织开展“爱心传递”、“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等活动,号召他们相互关心、相互鼓励、相互支持。通过活动帮助贫困大学生认识到整个社会是一个充满爱心的大家庭,自己在得到别人帮助的同时也有能力去帮助别人,让他们通过公益活动奉献社会、升华自己,以此来消除因接受捐助而产生的心理压力。
  总之,贫困大学生作为大学校园里的弱势群体,应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关爱。辅导员作为他们大学里接触最频繁的教育者应深感身兼重任,在工作中总结经验,探索解决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是辅导员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须重视并努力完成这项任务,避免、缓解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使其度过一段充实、快乐的大学时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15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