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糊理论的中学语文语感教学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新昌
【摘要】语感在整个语文教学中都是以一个模糊的概念存在着的,因此老师在语文教学中的语感教学就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正因为如此,语文老师在进行语文语感教学的时候就必须正确的运用模糊理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增强学生的语感。本文主要是浅谈模糊概念下语文老师在进行中学语文语感教学时的一些教学策略。
【关键词】模糊理论;中学语文语感教学;教学策略
中国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其深度也是可想而知的。从上学开始,学生就必须学习语文,但是随着不断地学习,语文学习的深度也在不断的增加。而语文学习中总是存在着让人能够清楚理解,但是却不能明确的表述其界线的部分,这就是语文的模糊性。语文学习中,很多的语言和文章都需要我们去领悟其中的含义,但是又总觉得不真实。所以这就要求老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正确地运用模糊理论指导学生,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的活跃,使其模糊思维也相应的活动起来,通过想象的再创造,补足想象的空间,让学生能够整体把握和理解作品,把模糊的语言描述变为直观的事物。
一、模糊理论概述
“模糊”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被解释为“不清楚、不清晰”,而这样的概念在我们的世界里存在着很多。比如,我们说的“高山”,但是多高的山才能算“高山”呢?我们的脑海里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概念,只能凭我们自己的感觉以及生活经历来判断。像这样不清楚的特性就可以称为“模糊性”,而具有模糊性这样特质的事物就称为“模糊事物”。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模糊性”这一概念在其中很多地方都可以体现。《老子》中有提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这里所提到的“混成”就是指事物的模糊状态。在西方,模糊性最早出现在哲学和美学领域,1764年德国哲学家在一篇文稿中写道:“知性在模糊”,并且还指出:“认为模糊知识一定是虚假的,那将是极大的错误。”但是,模糊并不等于含糊,而很多人都认为模糊就是含糊,即说不清道不明。实际上,两者并不等同,它们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含糊必然模糊,但是模糊不一定含糊。而模糊理论诞生的标志是1964年第8期《信息与控制》杂质上的论文《模糊集合》的发表。查德提出用模糊集合的方法来研究模糊概念、处理模糊现象。模糊集合作为描述模糊事物的数学模型,是模糊数学、模糊逻辑和模糊语言的理论基础,从而使模糊理论走出了以往经验的或思辨的描述,具有了自己独立的科学品格。
二、模糊理论在中学语文语感教学中使用的合理性
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培养学生的语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语感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是学好语文的基础。中学语文是语文教学深化的一个转折点,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一个重要的时间段。语感既涉及到语言的具体可感的物质形式,也包括语言中所指出的一些抽象的意义。而语感所涉及到的抽象意义就与事物的模糊性有一定的联系。所以在进行语文语感教学的时候运用模糊理论则非常的合理。下面我们将从作为教学主体的人和作为教学客体的教学内容两方面来对模糊理论在语文语感教学中使用的必要性进行探讨。
1.模糊理论引入语感教学中的主观条件
师生的模糊思维能力是将模糊理论引进语感教学的主观条件。模糊思维是人大脑中与精确思维相对应的一种思维。心理学家发现,模糊数学判断没有严格的逻辑推理,但大脑中会不断的出现概念的跳跃和明暗的交叉,这种在无意识的过程中对问题的情景进行论证的思维被心理学家称为模糊思维。而在语感教学中需要将感知、理解、情感和想象相结合并达到自由谐调的状态才能产生愉快的审美体验,而这种审美体验是不可分析、无法量化且十分模糊的。这样的模糊性就使得师生的模糊思维能力成为模糊理论引进语感教学的主观条件。
2.模糊理论引进语感教学的客观原因
模糊理论引进语感教学不仅存在着主观条件,还存在着客观原因,而教学文本中存在着大量的模糊信息就是模糊理论引进语感教学的客观原因。教学文本中的模糊性主要包括语言运用方面的模糊性和文本内容的模糊性,而正是因为这些模糊性才构成了模糊理论引进语感教学的客观基础。
3.模糊理论引进语感教学的必要性
对于语感而言,其模糊性与精确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而语感的精确性与模糊性的统一是决定模糊理论引进语感教学的必要条件。比如,“晚上”一词,当我们看到它的时候整个概念都是模糊的,但是当我们说“今天晚上我们一起去看电影”时,虽然晚上一词也较模糊,但是人们常常会习惯性的将其确定在八九点左右或是稍微晚一点,但绝对不会确定在十二点之后。这表明其具有一定的精确性。因此,在语感教学中,语感精确性与模糊性的统一是模糊理论在语感教学中实施的必要条件。把握整体的精确性,但又不忽略细节的模糊性,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语感能力,还能将模糊教学的作用发挥的恰到好处。
由上可见,在对于学生而言具有模糊性的语感教学中采用模糊理论进行教学是完全可以的。它体现了语文教学本质的一种全新理念和教学方式。
三、基于模糊理论的中学语文语感教学策略
我们已经在前面对模糊理论以及模糊理论在语感教学中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而在语文语感教学中引入模糊理论是需要一些教学策略的。其主要是从激发学生的模糊思维,让学生通过其想象力在教学活动中对主体的认识过程呈现为模糊――清晰――模糊的状态。下面我们将提出一些基于模糊理论进行语感教学的教学策略。
1.创造愉悦的语感环境
一直以来,师生关系都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受到传统的“尊师重教”思想的影响,就出现了“老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在教学内容上也要求学生绝对的服从老师,不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这样的教学环境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没有什么益处,还会消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而,教师的职责并不是只有传授知识,还应该激励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思考与判断的能力。语感教学与其他的教学内容一样,需要老师为学生穿凿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散,学习兴趣得到提高等。
2.激发模糊思维,培养良好的语感意识
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的,需要长期的积累、历练与内化。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语感也是非常重要的,而语感的培养不仅需要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还需要老师采取措施激励学生的模糊思维。激发学生的模糊思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①训练直觉思维
直觉是人下意识的反应,超越了分析、推理与验证过程,即在刹那间就能自然而然的理解语言的意思。而训练直觉思维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关键,直觉思维的增强才能提高语感,以及增强学生对语文课本中文章的理解。
②诱发、催化灵感
灵感在模糊美学中被认为既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又是艺术家在创造过程中的审美活动。诱发与催化灵感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表现出来的根本特质就是模糊性,因此,诱发与催化灵感是激发学生模糊思维的良好方式。
3.创造学习情境,提高综合的语感素养
除了在老师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的语感之外,加强语感还需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去运用。老师可以创造一些实际的情境让学生进行实践中的口语交流,或是可以设置一些朗读、演讲等活动。通过这些实际的学习情境,学生的综合语感素养也将会得到提高。
四、结语
总之,基于模糊理论的中学语文语感教学是需要通过一些特定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并且具有很重大的意义。它不仅对师生关系有很大帮助,也能提高学生的文学功底。
【参考文献】
[1]赵萍.模糊理论指导下的中学语文语感教学策略[J].考试周刊.2010(41):57~58
[2]门秀娟.模糊理论视阈内的语感教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8
[3]冷霞.中学语文语感教学浅探[D].华中师范大学.2009
[4]宋晓静.谈中学语文语感教学[J].当代小说(下半月).2010.(2):69~70
(作者单位:河北省内丘县官庄校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29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