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生自主阅读之我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晓芳
近年来,语文课程改革中“自主阅读”的新理念在人文主义的关怀下孕育吐苗逐渐成长,语文课堂教学中不断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新气象,有些阅读教学公开课上还出现了“出色创新”、“激情动容”的“奇迹”。然而,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也如“漂亮的肥皂泡”暴露在我们的面前,值得我们深思。
一、只追求课堂“动感”,自主阅读流于形式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据此教师们确定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动起来,要让课堂活起来。为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教师绞尽脑汁追求阅读教学学生感官上的活跃生动,变着法儿在教学环节上加上自学或讨论。一会儿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一会儿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自主朗读,一会儿又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后分小组排演课本剧,于是课堂上波浪式演讲、朗读、表演、绘画……五花八门。我们看到的情景是教师装模作样地往返走动,心不在焉地点头夸奖、赞许,学生左顾右盼地等待教师的叫停,热热闹闹地无聊回答,不是问题的问题讨论得尤其“热烈”……很多课堂上,学生刚刚进入到自主学习的情境,教师就匆匆收场,学生缺少潜心阅读课文的机会,缺少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感受、体验和理解自然就肤浅,学生所进行的自主阅读,仅仅是了解了课文内容,而对语文方法探究、文本内涵的理解却涉及甚少。分析这些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应该说,它们与教师设计时的初衷是一致的:学生主体是喜欢的,学生的精神也的确得到了一些解放。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自主阅读的主旨是自能读书,而拥有这种能力的关键是学生个体的阅读实践。我们不应该从学生外在行为方式的角度去衡量学习主体的凸显程度,评价哪种读法的优劣,关键是看教学环节的展开是否构成了“习得”的过程,是否注重学生的体验、理解与感悟,看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是否处于情感活动和主动积极的思维状态中。试问:这些轰轰烈烈的阅读环节下来,学生 “习得”的究竟有哪“一点”呢?教师预设的自主阅读不过是种种事倍功半的“奇迹”而已。
二、引导不得要领,阅读关注出现偏差
某二年级教师教学《动手做做看》一课,学生初读课文后,抓住主人公伊琳娜从“生气”到后来“兴奋”的心情变化,让学生围绕“伊琳娜为什么一开始‘生气’了后来又‘兴奋’了呢”这个问题开展自主阅读,继而进行讨论。学生对生气的原因众说不一,一大部分学生说是因为金鱼放到水里水漫出来了,和朗志万科学家说的不一样。教师又引导学生思考:“看到水漫出来的时候,伊琳娜会觉得怎么样?”学生说很稀奇。然后教师就“哎呀,和朗志万叔叔说的不一样,水漫出来了。”这一句,让学生围绕着“稀奇的语气该怎么读”展开讨论,并让学生去自主练习,结果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说得很认真,练得很投入,稀奇的语气读了近半节课。实际上,本课的重点应落足于让学生领悟要善于动脑,凡事不能轻信盲从,勤于动手才能获取真知。可见,教师对教材并没有深入地研究,而只注重了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追求,以至于阅读教学的关注点出现了偏差,甚至被学生“牵着鼻子跑”还浑然不觉,这样就出现了耗时低效的课堂教学“奇迹”。
三、蔑视教材,“拓展”阅读勇创“奇迹”
“课标”赋予“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权力,自从教师摆脱“教教材”的被动束缚而获得 “用教材”的主导权力之后,一股蔑视教材、贬低教材的风气正日益蔓延。许多教师在谈论到“用教材”的时候,经常数落教材的问题,感叹教材的粗俗。不少的人把叶圣陶老前辈说过的“文本无非就是个例子”的说法,发展为如今的“教材也无非是个例子集”,于是便出现了诸多“正餐不食吃零食”的语文阅读教学的“奇迹”。
四、自主阅读闪“亮”登场,识字学词何去何从
我所听下来的阅读教学公开课,似乎都在展现教师所预设的一个个理解或朗读的“亮点”,却很少有教师主动把“识字学词”作为自主阅读的亮点在公开课中展示(特别是中高年级),只是当学生因字词而使阅读理解出现困难了,教师才像排除障碍一样地进行“解决”。可见,在广大教师预设的自主阅读教学中,识字学词是不包括其中的,我想可能是因为怕阅读教学的“人文性不足”吧。在很多教师眼里,识字学词充其量也就是扎扎实实的工具练习,徒有其工具性却没有多少人文性可言。甚至认为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讲,识字学词不再是重点,而且他们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自学能力,“识字学词、读通课文”这样的简单活儿完全可以放到课前预习去完成,更有甚者认为每篇课文都要进行有板有眼的“识字学词”和通篇检查学生是否“读通课文”,简直是太模式化,太浪费时间了。在语文课改大潮风起云涌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深思一番:阅读教学的起点在哪儿?自主阅读的底线是什么?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周一贯老师曾多次在不同场合大声疾呼:“让每个孩子读通课文,这是阅读教学的底线,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职业道德,更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良心所在。”我们的课经得住这样的叩问吗?
以上种种问题,是否就是自主阅读所要追求的呢?自主阅读所带来的“奇迹”确实曾抓住不少人的眼球,也曾走进学生的心里,但让我们静下来扪心自问一下:如此“奇迹”,我们的学生和教师究竟获得了什么?
(作者单位:河北省邢台市任县辛店实验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33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