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 娟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叶澜语)它告诉我们:课堂上学生学习是学生与教师、同伴、作者“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合”的“动态”过程,会有许多意外与惊喜。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成功、有效的课堂离不开预设,也不能没有生成。因为,精彩往往缘自生成!在生成的过程中,师生双方超越了传统的教与学的理念,课堂中充满了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满足。焕发了师生的生命活力。因此,我们教师应在继承传统的预设教案的基础上,加大对课堂教学的改革,使自己真正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使预设成功与动态生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让小学语文在新课程改革中健康前行。
1 全面的预设,巧妙的生成。生命的美丽在于它的独特性。“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正确相同的叶子。”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生命个体问的各个方面都充满着差异。语文课堂就是要将这种差异视为一种教学资源,努力创造条件展现学生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我们教师就要根据生情做好教学中的预设。预设教案,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率。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现实的课堂大多还是预设成功的。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成就精彩的生成。
如我在教学柳宗元的《江雪》时,提了这么一个问题:“这么冷的天,这位老人真的是在钓鱼吗?”一石击起千层浪。是啊,不在钓鱼又足为什么呢?我用期待的目光望着学生。有的说:“老人是在独自欣赏雪景。”万里江山,粉妆玉砌,渔翁之意不在鱼,在乎雪景之美也!有的说:“老人内心十分孤独、寂寞,每一行的第一个字连起来说是‘千万孤独’。”多妙的发现啊!有的说:“我觉得老人在磨炼自己的意志,因为天寒正可以锻炼人。”有的说:“这位老人与众不同,看起来很清高。”诗人那种不愿同流合污的心迹不正隐含其中吗?最后有一位学生说:“他是在钓一个春天!”一语双关!是啊。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诗人在遭受重重打击之下仍然孜孜以求,不正是等待“春天”的到来吗?学生的诠释独具慧眼,精彩至极。课堂打开了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这样的语文课,预设使生成充满了活力和魅力,显现出生命多姿多彩的美丽!
2 不拘泥预设,精彩的生成。我们倡导生成性语文课堂教学,不是说课堂教学不要预设,而是教学需要预设,但预设不是教学的全部,若预设牵引的痕迹多了,随机生成的亮点就会减少。因此,只有在实施预设教案的进程中,教师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瞬间,因势利导致改变原来的教学程序或内容,自然地变为动态生成,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2.1 转变教师现念,变重“教”为重“学”。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因而每一课的教学方法应随着学生的学习需要不断改进,以学定教。一位教师上《三借芭蕉扇》,对《西游记》耳熟能详的他感到胸有成竹,认定自己一定能将课文演绎得淋漓尽致。意外的是上课仅两分钟,他便发现有个孩子没有听讲,却专注于《三借芭蕉扇》的卡爱画创作。这位教师没有制止。而是抓住学生的这一爱好,因势利导,及时改变教法:“这么喜欢画画,不如画个故事。”没想到学生反响强烈,于是他叉灵机一动,提出三个要求:①用连环画的方式表现故事的发生、发展。②给每幅画配上简单的文字。③根据画面讲故事。结果,教学效果出奇得好,用这位教师的话说,此课被学生演绎得淋漓尽致。教师根据课堂发生的意外情况,随机改变原定的教学方法,这种以学定教的教学方式,使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在共振中共鸣。
2.2 重视学生情感,变要“我”为我“要”。由于编写教材的某些局限,有些文本内容离学生生活经历较远。导致学生对某些问题不甚理解;有些文本内容趋于理想化,课文情节与生活实际有出入。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使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之间建立一种相对或相似的联系。同时,允许学生挑战教师,挑战教材。如在《花瓣飘香》教学结束的时候,我动情地总结道:小女孩的妈妈生病了,爸爸又不在家。作为一个小女孩,她能为妈妈做些什么呢?她只能用她一颗金子般的爱心去安慰妈妈。多么懂事、多么可爱的小女孩呀!这时。一位学生把他倔强的小手不服气地举了起来:“老师,我觉得课文的结尾写错了!”“哦,错在哪里?”“我认为,小女孩不可能再来摘花瓣了。因为她已经被‘我’撞见过了,她会不好意思的。怎么会再来摘花瓣呢?”的确呀!课文对“如何送花”这一环节处理得很是模糊。小手一只只的多了起来,认可这位学生说法的人多了起来。这时,我灵机一动,“既然,你们都觉得课文这里写得不太合理,能不能以‘我’的身份,续写‘送花’呢?”“好。”学生异口同声地说。
3 预设的意外,智慧的生成。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情境、备生活、备自己,还要备和课堂有关的一切主客观因素。教师有必要对课堂作好充分的预设,这样,教师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学生,才能胸有成竹的进行对话,也才有可能收到许多预约的精彩。也只有这样,当课堂出现未曾或无法预见的情况时穗《师才有足够的智慧去应对。从而将课堂引向精彩。
上小学语文第八册《惊弓之鸟》一开始,在请同学自由通读课文之后,我问:“更赢不用箭只拉弓,就把天上飞的大雁射了下来,你佩服不佩服更赢?”本想在绝大部同学对更赢的一片佩服声中,引入早已预设好了的教学设计。谁知,坐在第一排的吴涛第一个大声地嚷了起来:“这有什么稀奇的。如果当时我在魏王身边的话,我也照样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本来都真心诚意佩服更赢的一些人。也开始对自己的想法产生动摇和怀疑。这可怎么办?如果默认他们的话,这无疑会降低更赢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如果否认他们,课前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将化为泡影。权衡再三,我马上作出决定,宁愿改变自己原先的教学预设,也绝不放过这一难得的教学时机。
于是,我顺水推舟地问全班同学,“如果照吴涛同学这么说,大家都有可能成为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喽,只是生不逢时啊!”我这么一说,有些同学都咯咯咯地笑了起来。从他们的笑声中,我听出了他们对自己刚才的判断与说法似乎也产生了一些怀疑。我趁热打铁,继续问大家:“更赢的本领真的足显示在了他能不用箭只拉弓就把大雁射下来吗?”这时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课本之中,默默地读起自己书来。数分钟后。教室里开始陆续地举起了小手。有的说:“我以为更赢的本领显示在他对大雁的仔细观察上。”有的说:“我以为更赢的本事还显示在根据自己的观察判断出,这是一只受过箭伤,伤口还没愈合的大雁,而且是一只离开同伴,孤单失群的大雁。”还有的说:“”我以为更赢的本领更显示在他熟知大雁的心理,知道它听到弦响,心里定会十分地害怕,定会拼命地往高处飞。这样一用力,伤口就拉开了,便从高空中掉了下来。”
这时,我便又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了书本上。在自山朗读了几分钟后,我顺势地回到了刚才的话题:“你们现在还佩服不佩服更赢?”大家一致回答“佩服。”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只有具备预设观,灵活多变,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批评,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建构,让学生个性化的见解,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洋溢出创造的激情,弥漫着生命的气息,我们的课堂才会因生成而充满智慧,充满激隋和活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海南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35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