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物理课堂教学中情境的创设问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贾现朋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教学过程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教是通过学而起作用的。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创设好的情境,是提高课堂效益的关键。教师不仅要当一名出色的演员,而且要当一名优秀的导演。要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参加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想方设法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 创设问题情境,唤起求知欲
  
  好奇是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心理特征。在课堂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一特征,提出富有思考的问题,有效地启发诱导,使学生尽快地进入学习物理情境之中。如在讲重力之前引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等,这样的引入直接,能迅速激发学生兴趣。又如在讲磁场时,我用条形磁铁靠近小磁针,但不与小磁针接触,引导学生观察小磁针的转动情况。当条形磁铁的N极靠近小磁针N极时,小磁针被推斥,当条形磁铁的S极靠近小磁针N极时,小磁针被吸引,在此基础上我设疑:小磁针为什么会被推斥或吸引呢?学生很快回答:小磁针受到磁铁对它的推斥力或吸引力。我追问:磁铁并没有与小磁针接触,这种推斥力、吸引力是靠谁来传递的呢?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再讲解:在磁铁周围存在着一种能传递磁极间相互作用的特殊物质叫磁场。这样提出问题导入课题的效果较好。
  
  二、 创设实验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当直观有趣的物理实验在学生眼前展现时,它就成了学生感知的刺激物,只有当刺激物具备了新异和变化的特点,才能成为学生注意的对象。因此所设置的实验情境要考虑到它的新异性,应尽量使学生获得新鲜的感受,借以激发学生观察,描绘物理现象的热情,使学生学得主动、自觉,进而使学生产生想学的愿望。如在光学的教学中,教师演示三棱境,把太阳光分解成绚丽多彩的七色光,使学生感到神奇,进而教师追问:能否将七色光复合成白光呢?彩色电视机与哪种光学现象有关?面对这些新问题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又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光电效应”一节内容时,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开始上课时,我先让学生看一玩具(光控电子蟋蟀)。打开方盒后,见两只站在两片绿叶上的金色蟋蟀,抖动双翅,鸣声激昂,颇有大斗一场的架势。一盖上盒子,顷刻声息全无。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纷纷询问是怎么回事。我由此引入课题,从光电效应现象演示――一直讲到真空光电管原理,结果课堂气氛特好。课一结束谜底也揭开了,原来盒子里有一只半导体光电管控制着发声电路,盒子开时光线射入,光电管导通――鸣声起,合上后,光线不能进入,光电管截止――声息全无。学生们对这个玩具是如此巧妙地应用了光电效应原理感受颇深,这更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
  
  三、 创设类比情境,轻松突破重难点
  
  重难点的突破,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提高课堂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创设类比情境,可轻松突破重难点,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之一。
  如机械能守恒定律是力学中的一个重要规律,如何向学生讲清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是教学中的难点。为此,我在教学中用了这样一个比喻:某人身上的两只口袋里装了钱,其中一只口袋里的钱相当于动能,另一只口袋里的钱相当于势能,两只口袋里的总钱数相当于机械能。那么:“怎样才能保持两只口袋里的总钱数始终不变呢?”问题提出后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作出多种回答,因而气氛轻松热烈。通过这样的类比,学生都能很好地理解从能量角度表述的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再根据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就不难得出从功的角度表述的机械能守恒的条件。由此可见,用类比的方法突破重难点,其效果应该是事半功倍。
  
  四、 创设电教情境,加深理解
  
  利用幻灯片、放像机、多媒体电脑等电教手段,创设电教情境,可以以其生动、形象、鲜明的视听效果,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如在讲音乐三特征时,从众课件或其他音像制品中组织材料,有机地编辑在一起。首先,播放一部风光音乐的片段,在优美的风光下,乐队演奏德彪西的《月光》,再放一段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悦耳的音乐,使学生如醉如痴。然后,把《月光》和《二泉映月》音乐同时叠加播放,学生感到刺耳。接着让学生体会电锯锯木头声音,形成鲜明对比,使学生受到深深的触动。这时及时总结:声音千差万别、多种多样,有悦耳动听使人愉快的乐音,也有嘈杂刺耳令人烦躁的噪声,从而引出乐音与噪音的区别和联系。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可将实验的全过程投影到屏幕上,并将实验放大,便于学生观察。如在讲“升华、凝华”一节时,我先将细小木条搭成一棵“小树”放在烧杯里,并在杯中放入萘粉,盖上玻璃,然后对烧杯用酒精灯加热,一会萘粉不见了,停止加热,又在“树枝”上出现了霜。把这实验过程投影到屏幕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这情境和分析,知道了萘加热先升华成萘蒸气,冷却后萘蒸气又在“树枝”上凝华成霜的物理原理。接着我给学生提出问题:我国东北地区寒冬晴天的早上,水边树枝上开满雪白的“梨花”,这“梨花”其实就是树霜,它是从哪里来的呢?学生很快就能根据上面的原理回答这个问题。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情境教学具有“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的特点,如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注意情境的创设和优化,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河北宁晋私立开发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41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