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整合:新课标下历史教改的主旋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守成

  一:关于教材的整合:
  
  依据新课标编写的各种教材,采用了模块专题式体例。这种体例吸取古代纪事本末等史学体裁之长,保留了章节体史书的形式,借鉴了上海中外史混编的经验,将历史的主体内容按类别进行整合,分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模块。这一体例,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与初中历史教科书的重复,跳出了以往历史教科书“螺旋式”循环的巢臼,同时变换了认识历史问题的角度,拓宽了学习历史的广度和深度,更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展现了新教材的时代性和创新性。
  三个学习模块,包括二十五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它改变过去以时间为顺序的编写方式,以专题的形式来展现,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容易的了解同一主体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具体表现,增强历史知识的直接性。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辨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选修课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分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历史遗产荟萃等六个模块。这六个模块实际上是必修(1.2.3)三个模块的扩展,因为每个事件、事物或人物都与当时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因此,学习选修模块时可以结合必修模块的内容。
  
  二、关于教学的整合:
  
  要注意模块内部和模块之间内容的科学合理的整合。“用教材教”的理念不仅要求教师把教材当作引导学生学习的工具,使教材原本的功能得到合理发挥,而且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要被教材所束缚,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兴趣、能力对教材中众多的内容精心选择,取其重点,为我所用。
  课标要求掌握的内容,教材中有的内容却没有涉及到,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将相关课外知识引入课堂;教材用了大量文字介绍的,新课标中没有提到,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把它删掉。例如: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历史1)中的第二课,课标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影响。而课本的编写有一定的出入,关于始皇帝的内容是在第三课涉及到了,因此须把它提到前面讲;郡县制建立的史实是重点,所以关于“六王毕四海一”“挟书律”的内容稍作介绍,不用细讲。关于“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教材中没有明确讲到,教师需查阅资料进行补充。
  除了在模块内注意整合外,教师在教学时还应注意各个模块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全面地了解某一事件发生的背景,某一人物所处的时代环境。例如:当我们讲到选修课中的孙中山时,可以把它与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的辛亥革命(历史1,专题三)、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历史2)、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历史3)相比较结合,以便全面了解孙中山所处时代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更加深刻体会孙中山肩负的历史使命,以及学习他为中国民主革命奋斗终身的献身精神。
  整合注意点:一是要认真吃透教材,充分了解学生。教师只有充分了解教学大纲的要求,充分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才能恰当控制课堂教学的难易程度,将教学内容和学生思维相结合。二是要善于把握时机,引导启发思考。教师在课堂教学或课外实践中时刻把握好每一个环节,创造机会让学生多说,让学生有话可说,引发学生充分暴露其思维过程。三是要拓宽思维空间,培养创新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或课外实践中,要不断质疑学生所提出的问题,逐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学生能经常形成独特见解,不断“发现”规律,对原有知识进行重新组合。
  
  三、关于复习的整合:
  
  第一轮复习仍是单元复习,其要求是紧扣课标和考纲,根据教材顺序,循序渐进地复习。通过知识落实和能力培养,达到课标和考纲要求。坚持“全面、系统、扎实、灵活、规范”方针,全面落实单元基础知识,系统掌握单元线索和阶段特征,科学、合理地建立单元知识结构,合理、有序地培养通识能力,力求落实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培养综合意识和知识迁移能力。新课标的单元安排有相对独立性,要把一个单元作为一个整体,及时梳理知识,进行知识整合。
  第二轮复习是按考纲规定进行通史加专题的复习。根据考纲要求,把必修内容按时序分中国史和世界史两大部分,即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同时根据考纲把每一断代史内容再分成政治、经济、思想等专题。因为学生通史知识缺乏,再加上一些通史内容断代,这对构建通史知识造成了困难。因此,可通过适度补充阶段特征等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历史阶段变化,把握人类文明演进进程。按照各专题要求,梳理单元知识,归纳理性认识,进一步巩固落实专题知识。本轮复习时,既要着眼于通史知识体系的构建,又要巩固各时段的专题知识体系,两者相互穿插、整合,从而理清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建立起合理通达的学科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
  第三轮复习与大纲版复习的思路基本相同,要紧扣教材,查缺补漏。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培养,同时针对高考的热点、难点,适当进行跨学科的综合联系和复习。打通学生的思路,实现古今历史的贯通,中外历史的沟通,从而帮助学生牢固地建立起完整的专题模块知识体系和文明史通史体系。
  至于选修内容,各省规定不一致,并且自成体系,内容相对集中,可单独安排复习,没有必要进行整合。从高考的实际来看,对课标知识体系进行整合的必要性更是迫切。新课标下的高考,应全面体现新的课程理念,反映课程目标,强调对历史学习能力、方法和过程的考查,还应突出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研究复习课的授课模式――针对新课标高考的实际,改变传统的“梳理教材、一味练习”的旧模式,解决好试卷结构、问题教学、学习能力培养、课程资源利用、配套练习的质量等问题。二是组织好对不同版本教材的整合――遵循“求同存异”的原则,列出三个版本教材的共有的知识内容,删减个别教材的知识点,减少复习的负担。三是审慎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的关系。必修内容可以体现在选修部分的命题中,必须适当注意选修模块与必修模块之间的有机联系。四是及时恰当地主动扩大课程资源,及时补充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文献、图表、影视、时政等资料。五是要关注学术进展,并与历史教学实际适当联系。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43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