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试论当代音乐审美教育的新内涵及其社会意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 丽

  摘要:音乐的本质是审美。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当代音乐审美教育与传统美育观念相比具有了崭新的内涵和社会意义。
  关键词:音乐;审美;教育;社会性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7-0048-02
  
  收稿日期:[HTSS]2007-03-10
  作者简介:李丽(1962-),女,回族,河南郑州人,副教授,从事音乐教育研究。
  
  20世纪以来,世界音乐文化发展出现了一股非常重要的潮流,即许多国家普遍开始重视国民音乐教育,许多音乐家纷纷把自己的注意力转向了国民音乐教育,音乐教育的视角从集中培养少数音乐人才转向了提高全社会成员对音乐生活的参与程度,音乐教育的观念,也从纯粹的技艺传授转变成艺术的与审美的教育。
  
  一、音乐审美教育研究的历史必然性
  
  随着文化与社会的发展,近些年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并出现了许多崭新的内涵。音乐审美教育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日益增多,并已逐步成为当前音乐教育领域中重要的研究课题。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个是国际上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和音乐教育家们认识到音乐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广泛参与。他们认为,没有广大民众的参与,一个国家或民族就不能被视为是具有真正的音乐文明的。另一个原因是当代教育的发展,使社会普遍认识到音乐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1.音乐审美教育理念历史悠久
  音乐审美教育有非常古老的历史。我国古代春秋末期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认为,一个人的全面修养不能缺少音乐。如《论语・泰伯》中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观点,即是此意。古希腊的斯巴达教育体系[1],要求儿童学唱赞美诗和军歌,把音乐作为鼓励儿童勇气和培养儿童纪律的工具。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过:“很难找出一种比从长期的经验中所发现的更好的东西,那就是用体育锻炼身体,用音乐陶冶心灵。”(《柏拉图论教育》)在中世纪的欧洲,人们承袭了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和教育,在那里,音乐长期拥有重要的教育地位,被保留在所谓的“自由七艺”之中……这些音乐教育历史证明:任何艺术都是表现人类情感的,而音乐教育作为最具情感的艺术,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感及审美趣味方面自然起着其他教育和艺术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从古至今音乐审美教育始终存在于教育的全过程。
  2.我国音乐审美教育有待深入
  我国与世界许多重视教育的国家一样,也具有悠久的音乐教育历史,但真正称得上音乐教育的历史,则只能从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算起。五四前后,虽在蔡元培先生的“美育代宗教”主张的影响下,音乐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终因时代的原因而不能有真正的音乐教育。新中国成立后,在建国初火热的政治年代,音乐教育表现出强烈的政治功能;改革开放以来,又进一步强调了音乐的思想道德功能与智育功能,同时初步承认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尽管如此,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美育在我国教育中的地位和价值问题,尤其是美育与学生全面发展的关系问题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人们对音乐教育的认识,仍局限于音乐的辅德和娱乐作用上,忽视了音乐教育的内在本质――审美价值和在开发潜能、培养创造力、完美人格、美化人生等诸多方面的独待作用,对美育的本质和中心地位的认识没有被提到应有的高度。
  
  二、音乐审美教育是学校音乐教育的核心
  
  国民教育是面向全体国民的素质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中的学校音乐教育,是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他们都是音乐教育的对象。目前,我国学校还存在有将音乐教育的目标简单地等同于或低于其他课程目标的现象,要么不够重视,要么只注重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训练,没有很好地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音乐兴趣和能力的形成以及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将导致音乐审美教育艺术性的丧失,也将使其在教育中的独特功能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1.提高对音乐审美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在漫长的教育史中,音乐艺术曾作为一种教育手段,长期存在于学校教育中。古今中外,伟大的教育家们都曾不同程度地重视音乐的教育价值,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捷克音乐教育家西赫拉指出,音乐教育要研究的首要问题是:在教育过程中,音乐起什么作用?怎样对待音乐教育?它的基本思想是什么[2]?日本山叶音乐教学法对国民音乐教育有过这样明确的阐述:“这种教育的目的,不只在培养特殊学生,虽然有些学生在音乐上的能力会较其他学生逊色,但是这并无损于他们的人类价值。”[3]1999年,我国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地将素质教育的内涵界定为“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美育再次被写入国家的教育方针中。音乐教育作为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也就有了根本保障,音乐教育又一次被确认为提高国民素质的主要途径之一。音乐教育的审美本质,表现出其不仅具有其他学科所共同的认识功能,更为重要的是显示出其特殊的教育功能,即以其“直指人心”的审美功能对人自身美的潜质进行挖掘和培养,达到陶冶人的心灵和塑造人格的目的。
  2.要树立音乐审美教育是学校音乐教育的核心的理念
  人们已认识到音乐审美教育的功能是如此广阔,有的已超出了美育本身的范围。每个人从小到大都要接受学校教育,音乐审美教育实践活动应不失时机地始终坚持审美教育原则。美育将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系统地、循序渐进地、目的明确地传播审美知识和培养审美能力,描准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即美,培养各层次受教育者的感知、理解、体验、评价、鉴别和再创造的审美艺术能力。这将是人类自我教育的方式,也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它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培养祖国接班人不可缺少的重要教育内容。因此,音乐审美教育将奠定人一生的全面素质能力,音乐审美教育由此成为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核心”。
  
  三、当代音乐审美教育的新内涵
  
  一场波及世界范围的始自20世纪70年代的重视素质教育的改革运动蓬勃发展,至今已有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成果,美育观念已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肯定和推广。但是,当代音乐审美教育理念与传统的美育观念相比又具有了许多崭新的内涵。传统美育的本质是情感教育。现如今,包括人文学科在内的科学发展总的特点呈现为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趋势,我们目前所论及的音乐审美教育也涉及众多学科,至少包括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音乐美学、音乐社会学以及思维科学等等。因此,对音乐审美教育的新内涵的阐释离不开相关学科的发展。从教育学和心理学发展来看,美国当代教育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的理论,已把音乐智能提高到与语言、逻辑智能同等重要的地位,从而使音乐教育在教育中具有了从未有过的重要作用;1995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戈尔曼在“情商”概念的阐述中认为,情商是一种调整与控制情感的能力。他认为,人的成功因素中,情商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且特别强调通过音乐潜移默化地进行情感教育是培养“情商”的重要途径[4]。还有一些自然学科的研究成果,也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音乐审美教育的新内涵。这一切都在提醒音乐工作者,必须在实践活动中从广泛的教育内涵方面学习、理解和运用审美教育手段,对受教育对象最大限度地实施全面的审美教育,在这一教育中努力做到理论和实践完美的结合。
  
  四、当代音乐审美教育的社会意义
  
  提高人的素质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社会发展也为提高人的素质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当前,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新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呼唤“以人为本”的教育。由于只有人才能创造知识、掌握并运用知识,因此重视人的本体作用的素质教育就成了时代的必然要求。

  1.音乐审美教育具有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人才必须具有创新能力,而音乐审美教育对人的创造力中的想象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这也说明,音乐的审美教育也具有了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这将凸显音乐审美教育的地位及社会功能。
  2.音乐具有教育、审美、娱乐三大基本功能
  无论主体的音乐条件如何,他欣赏音乐的能力总是高于他从事音乐制作和演奏的能力,所以,音乐审美首先是属于大众的,也正因如此,音乐审美教育就具有了充分的社会性。从美育的角度看,音乐是美育诸多形式的纽带,音乐以其特有的音响美、节奏美、旋律美直接强化审美主体的审美感知,陶冶其情操。重视音乐的审美教育对于提高全民族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3.音乐审美教育可以促进人的身心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由于当代社会的激烈竞争和高速的生活节奏,人们的身心经受着从未有过的压力,精神疾患成为难以控制的时代病。人类应该拯救自身,特别是拯救自身的心理缺损,这已成为全世界共同的课题。而音乐审美教育对克服人的情感“异化”,使之身心和谐发展乃至全社会和谐发展都具有广泛的效用,而且是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
  德国作曲家瓦格纳曾说:“心灵的器官是音乐,心灵的艺术意识语言是音乐。”当人们接触一部音乐作品时,其实是正在感受着作曲家的灵魂。或许我们不知道引发作曲家产生这种情感的事由,但我们却能通过其作品直接触摸到他的情感。音乐并不是表现某一个人在某种状态下的激情,而是表现激情本身。每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有一个高尚的灵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深入心灵的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他们就会用美来浸润心灵,使他因此美化……”。音乐能美化人们的灵魂,能激发大众对美好愿望不懈追求的热情;音乐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感,保持和发展人的想象力,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的强烈欲望。这些审美功能的实现,将提高大众群体的文化内涵和修养层次,具有广泛的实践效用和社会意义。因此,加强和发展音乐审美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陈虹.科学教育[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3.
  [2]郁文武,谢嘉欣.音乐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3]姚思源.中国当代学校教肓・音乐教育文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4]戈尔曼.情感智商[M].耿文秀,等,译.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1997.〔责任编辑:徐光宗〕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74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