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诚民

  摘 要: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坚持素质教育的思想,要坚持学校体育的主要功能和目标,要坚持学校体育的活动性质,要坚持改革与发展并举。根据以上原则,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应以人为本,淡化竞技,重在健身,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目标,使高校体育教学尽快适应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高校体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6-0029-02
  收稿日期:2006-11-06
  作者简介:王诚民(1966-),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副教授,从事体育教学与训练研究。
  
  2002年教育部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并要求2003年新学年开始在全国所有普通高校中施行。新纲要提出要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确定课程内容的基本出发点,要以人为本,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要因时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等等。那么如何根据新纲要的精神,对高校体育课教学进行改革,是高校体育课教师急待研究的一个课题。本文根据新纲要的精神和我校近几年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经验,对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与同行商榷,并望借此使高校体育教学尽快地适应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需要。
  
  一、对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认识
  
  1.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反映了我们学校体育工作的本质和实质,明确了学校体育工作的最终目的与任务。学校体育不是竞技体育,它和竞技体育有本质的区别。竞技体育是发掘人体生理、心理极限,去不断地提高运动成绩,虽然对人体极限提出了挑战,但在某种意义上对人体是有害的。学校体育是全民健身计划的组成部分,属于群众体育,是为劳动者和专门人才打好身体健康的物质基础,使他们在各自的生活和工作岗位上能够愉快地生活、精神饱满地工作,这是学校体育的任务。
  2.要坚持素质教育的思想
  学校体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通过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体育教学改革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来施教,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敢、果断、顽强的优良品质。
  3.要坚持学校体育的主要功能和目标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做到,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通过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和树立终身体育意识;通过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如抗挫折的能力,拼搏的精神,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还有与他人的合作能力和精神等;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
  4.要坚持学校体育课的活动性质
  高校的体育教师虽然具备良好的理论基础,但公共体育课不能上成室内课和理论课,要倡导精讲多练,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让学生都活动起来,达到健身的目的。在教学中要做到以人为本、淡化竞技、注重健身,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
  
  二、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体育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有待提高
  目前,体育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还没有摆正,体育教学的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重德智、轻体育的思想在高校中仍然根深蒂固。
  2.高校现有体育场地设施不能适应体育教学改革的需求
  由于受传统竞技运动项目的影响,高校现有的体育场地设施基本上是田径、三大球和体操等,大众喜爱的运动项目场地的设施很少或没有。如网球场、羽毛球馆、游泳馆等。
  3.过分重视竞技运动,轻视健康教育
  长期以来,学校体育教学以体质教育和运动技术教学为主,这些技术要求高的项目,学生花很长时间和精力都难以掌握和提高,所以便出现了厌烦上体育课的现象。另外,这些竞技性项目大多趣味性低,健身效果差,不能激发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和热情,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健身效果,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内容,在社会实践中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也不能用于自我健身或社会交往。这样以来,学生大学毕业后没有一两个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长此以往就会造成与体育绝缘,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
  4.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创新能力被忽视
  现行的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只考虑到体系的完整性,对于开放性和现代性重视不够。内容规定过死,缺少弹性和灵活性,学生只能被动地按照老师的要求上课,选择幅度较小,不能充分体现其主体地位。体育教学内容以竞技为主,娱乐性的内容很少,学生因此很少积极主动地思考锻炼身体的重要性,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1.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加强教学内容的健身化改革
  大学阶段体育教育是体质、素质和技能的教育,是加强自我锻炼能力和锻炼方法及终身体育的教育。这一时期的体育教育,主要的任务是增进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熟练地掌握多种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为他们的学习、工作以及终身体育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要实现“健康第一”的目标,就必须将以往的以运动技术、技能为中心的教材内容,改为以培养学生体育运动态度、兴趣和习惯为中心的健身内容,即教学内容要强调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和实效性,引导学生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掌握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学会通过体育锻炼调节心情,以及培养抗挫折的能力。在体育教学改革中要强调以人为本、淡化竞技、注重健身,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目标。
  2.加强体育知识和科学健身方法的传授
  通过体育教学,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使其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手段,具有一定的运动能力并能自行锻炼,是高等学校体育的重要任务。锻炼习惯的养成,主要取决于对体育运动的意义和价值有正确的认识。通过体育知识和科学健身方法的传授,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身体有所了解,知道自己应不应该健身,用什么方法健身,怎样做才是科学的健身等。只有树立起正确的健身观才能自觉、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上要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安排传授高层次的健身、养心知识和科学的锻炼方法与理论,通过体育教育使其具备自我锻炼设计、自我监督、自我调节的能力。课程的主要内容应从健康教育学、营养学、运动人体科学的角度,重点讲授体育与健康、体育与减肥、营养、休闲体育等内容,要突出科学性、实效性、针对性、指导性和时代特征。应增加体育理论课的授课时数,使学生从总体上了解体育的本质及体育锻炼对身体和心理的良好影响,从而运用课堂内所掌握的体育知识和方法,指导自己进行科学的健身,转变对体育的看法,喜欢体育运动,并自觉主动地加入到全民健身的行列。
  3.淡化竞技,注重健身,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传统的运动技能教育,由于受思想方法和科学发展水平所限,认识不到人体在各种体育手段作用下变化的规律,认为只要运动了就有好处。世界各体育先进国家已发现了运动技能教育与现代体育目标的不尽一致性。长期以来由于学时少、项目多,学生运动技术课所学的只能是一鳞半爪。片面追求运动技能教学,丢掉了增强体质的根本任务,学生增强体质的效果也不好。尽管如此,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现在还仍以运动技能教学为主。健身教学强调通过适宜的身体运动,配合现代体育科学手段,促进人们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的均衡发展。改运动技能教学体系为健身内容教学体系,其根本的转变是将由过去的运动技能教育只注重外部的技术形式转变为注重负荷引起的人体机能的变化,真正达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功效。淡化竞技、注重健身、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淡化竞技不等于不要技术,技术和健身是相辅相成的,所以我们在安排教学内容和制订考核标准时,都不同程度地淡化了竞技而突出了健身。比如尽量考虑男女性别之差、身材条件之差、体质强弱之差,争取让每个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达到考核标准,这样学生对参加体育活动才有兴趣,才能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例如:利用篮球编排一系列既有娱乐性又有健身性的游戏,用以培养学生的相关素质能力,那么篮球项目的健身作用就大大提高了。

  4.将时尚体育、实用体育和传统体育项目引入课堂
  青少年大都喜爱娱乐体育、休闲体育、民间和民族体育等。时尚体育包括健美操、拉丁舞、搏击操、现代舞、街舞、体育舞蹈、形体舞等;生存体育类包括游泳、攀岩、野外生存技能、自卫防身术等;民族传统类包括武术、太极拳(剑)、舞龙、舞狮、腰(锣)鼓、珍珠球、曲棍球等;休闲娱乐类包括网球、羽毛球、软式排球、气排球、毽球等。若将这些项目作为教学内容引入体育选修课堂,会大大丰富课程内容,增长学生见识,提高其社会适应及生存能力。同时,由于项目本身趣味性强,健身效果显著,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势必会得到学生的广泛认可,从而达到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体育运动能力增强的效果。
  5.“三选”授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高校体育教学应实行网络上的学生“三选”授课,即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这种授课形式打破了原有的系别和班级建制,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来学习,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有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由于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程内容、任课教师、上课时间,也有利于营造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6.改革原有的评价方式,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体育课的考试不应该是主要目的,新时期体育课的教学考核与评价应以学生参加的次数、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为主,以各方面的能力、各单项的技术与技能、进步幅度和体质健康标准等为辅,采用学习效果和过程评价的方法,即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学生的成绩考核评价结果,不应以百分制衡量,而应以等级制的“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来表示,每学年评定一次体育成绩。
  7.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
  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中,教师是关键。目前,最重要的是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出一支与改革相适应的高素质、高学历的教师队伍。第一,在职培训。即通过进修、培训和国内外高校之间的交流等多种渠道,形成多规格、多形式的现代体育教师培养体系。第二,优化教师结构。即体育教师构成要多样化,不仅要有传统意义上的“公共体育”教师,而且要有受过严格科研训练的高层次体育学术带头人,还要拥有曾经和正在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高水平教练。要树立名师、大师,给与丰厚的报酬,并以他们为中心,展开教学、科研、训练、交流等活动。第三,引导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建立起有效的竞争和激励机制,增强教师的改革意识和创新意识,激发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还要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
  
  四、结束语
  
  在贯彻执行新纲要,对高校体育课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解放思想,从实际出发,优化课程结构;要提高认识,理解新纲要的精神实质,不断更新观念,改变习惯的思维定式;体育教学决不是单纯的技能传授,而应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赋予学生更广泛的心理和文化内涵;在教学过程中要以人为本,淡竞技,重健身,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要承认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使体育教育真正为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宗平,庄惠华.重健身淡竞技――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实践[J].体育科学,2001(1):22-25.
  [2]王林.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的弊端与改革思路[J].体育与科学,2003(5):50-52.
  [3]温祝英.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新思维[J].体育研究,2006(8):160-161.
  〔责任编辑:东 升〕2007年第6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75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