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之我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晓艳

  从事语文教学几年了,发现农村小学的语文成绩与城区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探索一条适合农村语文教学的新路子,是摆在广大农村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教材的单向传递指令制约。
  
  语文教材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体,但传统教材给教师和学生提供的示范,被片面理解为只体现工具性,教师
  的教学只停留在理解和解释上,没有从根本上开发模式,把这些被动的理解和机械的驾驭仅限于技术性操作上,忽视了研究和延伸,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课程生成,忽视了教材的人文精神。这就需要教师做到:
   1.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在认真钻研教学大纲,通览教材,了解学生实际的实际的基础上制订出科学有序的语文教学训练目标,每节课都要明确教学目标,以学生要“学会什么”为出发点,以学生“是否会灵活运用”作为落脚点。
   2.精心设计课堂问题。提问是否有技巧可言,一看设计的问题能否引导学生把握学习重点和难点;二看设计的问题是否明确并具有启发性,能否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三看所涉及的问题是否面向大多数学生的水平,能否使多数学生的水平提高,能否使多数学生受益。
   3.训练结合,精讲精练。一堂课讲的时间应在25分钟左右为宜,练得时间应以20分钟为宜,“讲”要讲到点子上,讲在关键处,讲学生不懂的知识、讲学生疑惑不解的问题;“讲”要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延伸学生思维的深度,锻炼学生的思维敏捷度。
  
   二、重视课文内涵教学,不可轻视教材外延拓展。
  
  教材所选都是作者或当代具有代表性的典范作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狭隘典范的知识和“死板的价值”,即使学生理解掌握了这些知识,也和灵活自如的运用还有遥远的距离。如果不在横向上开发,不与生活的现实结合,这些知识只能在枯燥的学习过程中被学生很快遗忘。所以,学习一篇课文,教师应把这个作者的其他作品拿来读一读,筛选出适合学生的、同课文价值类同的几篇,让学生去读,教师提一些问题,让学生读中思,思后答。学生提一些问题,启发思维,生发实践,还可以把不同作品风格,不同的感情,生发出不同的自我认识。
  教授与学生生活或当地现实接近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把知识直接变生动、变成学生改造自己和现实的武器。
  
  三、注重书本教学,不能忽视学生习惯养成。
  
  在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仍然停留在教材的学习和引导上,对于知识的转化和学习习惯的养成重视不足。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发挥第二课堂的辅助作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
  1.针对现状应大力提倡写日记、周记,这是个练笔的重要手段。要求学生把每天印象最深刻的事或感想写一篇作文,文章题材不限,内容自定,想什么写什么,有什么写什么,教师要对学生的周记认真过目,精心批改,并指出画龙点睛的地方,写出简要的评语。对于写得好的文章应该在班上宣读、点评,并进行表扬鼓励。
   2.养成摘录习惯。指导学生把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好的辞藻、优美句子、精美片段、名言警句、歇后语等摘抄下来,分类整理,这对于积累语言大有益处。
  
  四、不应让作文教学流于形式。
  
  作文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由于以往的语文教学把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教材知识分离,因此也就造成了语文教学和作文教学的分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忽略经典范文的范式榜样,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作文教学的过程教师更是简单操作,题目一命,学生拟文,缺乏具体的理论指导,缺乏生动的范文支撑。学生要么瞎编、要么抄袭交差,内容之空洞、精神之贫乏、文字之拙劣,令教师皱眉,扼腕叹息。
  其实,教学上安排的作文课旨在引路,它是对前一段学生作文能力和教师教学的鉴定,课堂上则要求以具体的得失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提高作文能力,完善作文行为,教师应把学生、作文、生活、理论、指导融为一体,从宏观上探讨作文写法,从微观上具体指导学生有感而发。教师要指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一个人只有做得到留心生活,才能支配生活、享受生活。
  
  责任编辑王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83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