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课文插图 提高课堂有效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陆伟伟
翻开小学语文课本,无论哪个版本,都是图文并茂。所以,我们要充分挖掘、发挥插图这一课程资源的效能,大大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归纳总结出以下几点作用以及操作过程中的一些注意点。
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教“S”拼音时。我先出示图片,让学生认真观察,然后启发学生:“这幅插图,画面上画的是什么内容?'’A生说:“图画的画面上画的是丝瓜。”B生说:“那丝瓜叶子碧绿碧绿的,从长长的丝瓜藤上挂下来,旁边还有弯弯曲曲的丝!”由于这个学生观察细致,讲得生动,我表扬了他。这时。我又鼓励学生再仔细观察图画上的丝,看是否有新的发现。这时有一个学生马上举起手说:“丝像‘S’的形状。”这时我并没有感到满足,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丝”字是怎样读的?当同学读“丝”的音,发现汉语拼音就是这个字母“S”的读音时,学生突然明白了,原来是为了让他们便于记忆,才配上这幅图的。在学习中,我利用插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但掌握了“S”的读音。而且形成记忆,受到启迪,可谓一举多得。
二、能借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利用图画,可以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和技巧。如在教学第三册《识字5》,我引领学生用一定的方法(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从远到近或者从近到远)将图中的内容进行分类:这是在什么季节?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谁和谁在滑雪,他们是怎样滑的?哪些人在跳绳?还有谁在干什么等,让学生进行全方位观察。同学们很快就把小朋友的活动分为三个方面,生动、具体地说出了画面内容。可见借用插图,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仔细观察,能使学生较快地形成一定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说话、写话能力
如:学完《槐乡五月》,我们进行了写话练习。图上画的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小朋友在槐树下嬉戏,有的把槐花插在头发上,有的把它揣在兜里。有的别在胸前,他们奔跑,追逐。笑着,跳着……这个内容学生并不陌生,他们能感同身受。所以在指导看图说话时,让学生想象自己在槐树下玩耍的情景,自己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然后进行合理的想象。把自己的所见、所做、所思特别是透过这幅图所闻到的香味说给大家听。同学们说话的兴趣很浓、说得真切。接着我让学生按一定的顺序看图,说说图中的孩子们围绕着槐树是怎样玩的。这时,我把思路展示在黑板上。学生就可以动笔了。
四、发展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
《青蛙看海》是一篇童话故事,叙述了长期生活在湖边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苍鹰告诉它。要想看到大海,必须登上一座高耸入云的大山。这在小青蛙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在青蛙失望、沮丧的时候,一只松鼠启发、鼓励了它,并且引领着青蛙跟着自己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跳,最后到达了山顶,它们终于看到了波谰壮阔的大海。在学习过程中,孩子对于山的高耸入云没有直观的感受,我让孩子仔细观察插图,并让他们说说是怎么感觉到山的高度的,有的学生说:“我看到了白云缠绕在半山腰。”有的说:“那台阶曲曲折折,好长!看得出山很高。”这样就使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到了登山对于青蛙来说是多么困难的事情。在课文的最后,有一句话:“啊!大海就展现在它们眼前了。”简单的一句话却意味深长,我又让孩子看插图,想象自己就是站在山顶的青蛙,回顾之前辛苦地坚持攀登,体会青蛙成功后心情的欢畅。孩子们情不自禁地感叹:“哇,大海好美啊!”“我的辛苦没有白费!”“不付出努力哪来的成功?”……不难看出,想象使得学生的生命体验得到进一步的拓展,而一个个发言的机会使得学生创新的萌芽又一次破土而出。
五、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插图和课文的表现形式不同:课文是以语言文字为表现手段,插图是以线条色彩为表现手段:语言文字表现事物是抽象间接的,而线条色彩表现事物则是形象直接的:不懂语言文字的意思,就难以理解课文的内容,而借助插图则可以直接理解事物。借助插图理解课文要比借助语言文字快得多,准确度也高。如:我教看图学文《秋天》一课,当我把放大的《秋天》彩图展现在学生面前时,教室里响起一片赞叹之声:“多美呀!”图中蔚蓝的天空、棉絮似的白云、金黄的稻子、明镜般的湖水、正在落叶的梧桐,构成一幅优美的田园秋色,那柔和的色彩、栩栩如生的场景,无不充满诗情域意,让人赏心悦目。显然,学生好像身临其境,充分感受到了自然之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同时他们的观察、想象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六、向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
比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我的战友邱少云》的插图。会让学生产生对革命先烈的由衷的敬意,知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珍惜我们的幸福生活:《长城》、《桂林山水》的插图,可让学生了解万里长城的壮美和桂林山水的秀美,从而让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锦绣河山:而《凡卡》、《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插图,则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楚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差别,从而更加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93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