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标下的课堂管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广胜

  赫尔巴特说:“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缓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课堂管理不仅可以通过一些适当的措施和规范保持课堂的秩序,而且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手段和活动解决课堂活动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冲突和障碍,以维持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同时还可以通过激励、引导为课堂活动不断创造动力资源。
  
  一、新课程标准对课堂管理的挑战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和管理理念,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生命成长规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实践。在新课程标准中,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互动,不断生成的过程,教师要关注课堂中愉快和谐的群体生活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着力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课堂的主人。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课堂教学中,课堂管理将面对更大的挑战,赋予新的内涵。
  课程改革以后,课堂发生了变化。首先,新课程标准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观。这是发展性的目标。课堂管理也要从发展的眼光来看,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其次,课堂教学活了。学生解放了,教材解放了,过程解放了。基于课堂教学丰富性、多变性、复杂性,要保证有效性也需要更宽、更活、更多样的管理策略,保证课堂在变化中发展。最后,由于教学目标的变化及课堂教学的变化,教师也要随之而变化了。教师的角色变化会对课堂运行产生影响,在课堂教学的不同背景下对学生施加不同的“领导力度”,教师角色从权威向同伴的转变,使得教师管理方式也从控制式向交流式转变。同时,新课程对于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出更高要求。教师应该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调控能力,与学生交流的能力,以及预测问题的能力。新课改对教师能力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也为教师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提供了条件。
  
  二、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管理新方向
  
  响应全国上下的课程改革,使教师对课堂管理有了全新的认识,使课堂的真实意义得以大大拓展。
  1、“以人为本”理念的形成。在课堂管理理念上,提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由注重教师中心向注重以生为本发展。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积极向上的课堂气氛,保持学生的良好状态成为课堂管理基础目标。很多专家认为,促使学生产生良好反应和保持学习动机的最好策略,就是老师采取积极的态度肯定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充满信心,就会热情地参与到课堂任务中来,在课堂活动中也常常表现积极,问题行为会减弱或消失。
  2、课堂管理重心的迁移。有效的课堂的综合管理应该包括预防性和应对性的管理。这时,课堂管理可以被定义为创造和维持“教”与“学”行为产生的环境所必要的规则和程序。有效的课堂管理开始于事先的计划,在计划时教师对课堂的目标及其对实现该目标会起支持作用的学习环境类型都要作通盘考虑。计划独立的活动和有组织性的教学,使学生总是在他的最近发展区内不断地提升与进步,这样学生不得不把全部精力用于参与活动和完成任务上,可以防止问题行为的发生。
  3、课堂管理方式的改变。言语交谈,眼神交流,课外活动的开展,都可以成为沟通的渠道。只有学生打开心房,教师走进学生心里,才能使教师了解学生的需求,从而促进学生课堂有效行为的发生,防止违规行为。沟通与交流是教师了解学生,学生支持教师,从而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的途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品质,师生互动的品质又直接影响学生课堂行为的有效发生。以往教师绝对权威的地位在新课程的课堂中失去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多渠道的沟通以及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可以保障课堂管理的有效实施。
  4、课堂管理内容的改变。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成为课堂管理关键因素。课堂教学和课堂管理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两个相互促进的系统。过去的课堂管理常常被认为是在教学中发生,为教学服务,但与教学活动分开的另一种活动。预防性为主的课堂管理,要求把提高教学作为课堂管理的一个因素。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细胞。利用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参与度的增加,来预防问题行为的发生,促进有效的课堂管理。
  当课程观、教学观发生深刻的变革时,必然引发课堂管理的变革。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课堂需要适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堂管理。如何在实践中转变课堂管理理念,顺利完成课堂管理的变革,实现有效的课堂管理,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发展,还需要我们广大教师不断地思索与探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94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