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提升信息技术教学效果浅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 萍

  跨入知识经济时代的21世纪,是一个计算机和网络高度普及的时代。计算机将成为每一个人工作、学习的基本工具,相应的,计算机的基本运用能力也成为每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否则,甚至可能成为新型的“文盲”。目前学校广泛开设的《信息技术》课,正是为了在中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本运用能力,并以此为基础和平台。最终使学生具备信息时代应具备的各种新型核心素质所开设的一门课程。本文基于个人教学实践摸索,就如何提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效果,作初步的探讨。
  
  一、从培养兴趣入手,从各个方面精心设计实施。创造一种“有需要――有兴趣――有效果――激发应用产生更多的需要和兴趣”的良好递进循环模式
  
  1、先要将计算机与我们的实际生活需求联系起来。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那么,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信息技术》课本中的知识大多与实际相脱离,或者说,是因为学生对计算机应用于生活中的意识还没有感同身受,所以,很多学生认为,计算机知识是比较神秘难懂毫无用处的知识。他们宁愿玩游戏,聊天,也不愿意学习计算机的相关知识。怎样打破这种局面,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呢?我觉得,首先应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一些电子产品拿到课堂上来,在课后自由上机时,结合《信息技术》课本上的知识,组织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完成相关的技能操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提出问题,教师也可因势利导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样就使学生认识到计算机是我们当代信息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工具。在问题得到解决后,也可逐渐消除学生对计算机的神秘难懂的印象。
  2、关联其他课程创造条件,使计算机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和知识积累扩展的工具。信息技术教师要积极主动与其他课任教师联系,由其他课任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本门课程的实际提出信息需求,再由信息技术教师组织学生将信息技术课作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第二课堂。在《信息技术》课的自由上机时间里,针对其他课的需要,收集、整理、筛选资料,将网络作为其他学科收集资料,同时也是学生开阔眼界的一个窗口。这样,一是可以使《信息技术》课堂上讲的各种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技能,得到一次运用实践的机会,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信息的检索技能,提高学生的检索能力;二是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提供了一个新的教学手段,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积累了更多的知识,同时,学生在搜集的过程中,还可接触到更多形式的知识,增加了他们学习的趣味性三是学生在上网搜集资料的同时,也在实践中提高了自己的“搜商”,这一知识经济时代最具价值的个人基本素质。
  
  二、在实际教学中重视将更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有机融入专题技能的讲解应用中。使学生知识技能结构具备优良的可自我扩展性,为以后深入发展打好基础
  
  当学生搜集到资料后,他们就面临一个二次整理:筛选、整合、归纳、统计、创新的问题。这样,学生又产生了另一个需求,信息技术教师又可乘机加入Word、Excel等一些《信息技术》本身的教学内容,我相信,在学生有需求的基础上,这样的课应该不是很难上的。此时,值得信息技术教师注意的是,应慎重把握好教学的内容,注意不要使信息技术教学只停留在“教会学生使用计算机”这一相对单一的技能型教育领域,而要把握“要使学生知识技能结构具备优良的可自我扩展性,为以后深入发展打好基础”这样一个原则。
  
  三、实施哑铃型教学模式。讲练结合,应将教学和指导上机练习都作为教学的重心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讲授知识,而不重视给予学生充分的练习实践的时间和机会,并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加以指导,那么,计算机教学就失去了它的意义,也就更谈不上教学效果了。所以教师应在一堂课中至少留下一半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由”上机。此时,学生可针对自己当堂或以前没有听懂的问题或是自己在其他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有针对性地向老师请教。这样每堂课讲授的知识在每个学生那里可以得到一个查漏补缺的机会,而且学生们都能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并得到巩固,最后达到熟练掌握,形成一种“在学中问,需中求”的良好氛围。当学生上过一、两节这样颇有收获、有成就感的课后,肯定就会喜欢上这门,又能学到知识,又能动手实践的课的。
  总之,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式完全可以是灵活多样的,方法也精彩纷呈,只要我们秉持“授之以渔”的宗旨,树立将信息技术课作为“培养提升学生个人核心素质的关键平台”这样一个理念,随着我们教学实践的不断丰富,更多的有效提升信息技术教学效果的思想和方法就会水到渠成、近在眼前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95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