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方仁红

  课堂是我们在教与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契机,能否上好课是我们能否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帮助的重要因素。以往的那种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写的教学形式已经不能适应我们新课改背景下的学生。面对这种情况,教学改革就势在必行。那么,在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应当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结合自己一年来的课堂教学实践,谈谈自己一点教学体会。
  
  一、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学生与老师要密切配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是,我们试想一下,如果学生在一堂课上精神萎靡、反应迟钝会怎么样呢’积极与老师配合的可能性极小。即便是在教师的严格要求下表现出来一种积极配合的样子,而实际所能得到的信息和理解的内容也是大打折扣的。那么,我们该怎样让学生积极配合老师呢?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研究也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索它,认识它;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特有的意向,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新环境中的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多,头脑思维开阔,自主意识比较强烈,如果我们还是单方面地灌,得到的效果肯定是微小的。我们应当改变原来课堂的灌输思想,从多方面研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蔡元培先生说过:“我们教书,是要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地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去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的兴趣来主导学习,这样将会事半功倍。
  
  二、改变教师观念,让教师不再是课堂的权威,让学生的思维开始发散,让学生学会学习
  
  以往的教学形式中,教师永远是课堂的权威,教师所讲的在学生看来就是金科玉律。但是,我们站在现在的环境下来反思这一现象,这实际上对学生的思维有巨大的局限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会产生依赖心理:如果我不会,有老师来给解决,我可以等。久而久之,学生的一种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意识就会淡化。面对新形势,我们应当了解,现在的学生不再是十年以前的学生,他们所摄取的信息量远比他们的学哥学姐们多得多,甚至于有可能超过老师,如果我们能够将这一部分信息从学生的脑子里挖掘出来,妥当地加以利用,对于学生来说,信息的互相借鉴将会使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活跃。所以,我们的教学不能再停留在“授之以鱼”或“授之以渔”,而是给他们提供契机,让他们尝试着自己找出“渔”的方法。只有这样,他们才算学会了学习;只有这样,他们才可能在我们的课堂上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积极向老师求证自己的看法: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可能真正变得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三、教师放开思想,使课堂教学设计的精密性与课堂过程的随机性共同存在
  
  任何教育改革的成功,都取决于教师对改革的态度,只有教师在思想上理解新课改理念,领会实施新课改的重大意义,使新课改的理念真正地内化为强大的内心驱动力,激励每一位教师在教学时间中按照新课改的内在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觉按教育规律办事,才能使新课改教学真正落到实处。课堂教学的形式,一般来说是取决于教师的设计和实施。通常状况下,我们早早的将一堂课要讲的内容设计好,把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都模拟思考好,设置出理想中的课堂教学安排,走进课堂后,我们严格执行我们的安排,将这一堂课进行下去,但我们忽视了学习的主体不是我们,而是学生,他们的思维活动才是判断一堂课上得好与不好的依据。那么,是不是说我们不需要课前的教学设计呢?当然不是,精心的课堂设计是必须的,只是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应当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变成课堂中的主人,而我们只是一个课堂的引导者。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学生的情况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我们在紧密的安排中留有随机变化的空间,既要让自己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同时也要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动起来,以达到课堂的合理化运用。
  新形势下的教学模式让部分老一辈的教育工作者感到无所适从,教师以往的权威性受到了巨大的挑战,“一言堂”更是不适合现阶段的需求。其实,我们不必紧张,我们只需要紧抓教学本质,以教师为课堂的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终有一天,我们的课堂将会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99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