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板书设计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文斌
一、提高对板书的性质与特征的认识
课堂教学,一刻也离不开板书,教师只有充分认识了板书自身的性质、特征,才会为板书设计确立一个正确的方向。
1、板书是一种艺术创作
教学板书不是对书本内容的简单概括与复制,它体现着教师们的智慧与创造性的劳动,具有不可重复性与不可替代性。以语言为例,有的教师不了解板书的这一特性,认为特级教师的板书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于是不考虑个人的教学风格及板书特长,便不加选择地照搬别人的板书,甚至同一篇文章多年来只用同一个板书样式。这样做势必制约了教师能动性的发挥,其教学自然也谈不上个性化与创造性。正确的做法是,教师的板书应堂堂有变化,课课有特点,教师常书常新,学生看而不厌。这需要教师辛勤的探索,积极的努力。
2、板书的过程就是教学的过程
板书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它与教师的讲解、分析、启发以及师生的互动。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为教学目标服务。因此,对于板书,教师不能时强时弱,时有时无。可以肯定地讲,没有板书的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没有系统完整的板书,教学效果将被削弱。
3、板书应体现出空间美
既然板书是一门艺术,它就存在―个美的问题。对板书而言,它集中体现着空间美。教师的板书设计过程中,要努力体现出立体感,要使用不同色彩的粉笔,增强板书的生动性,同时要适当注意文字与画图的比例搭配,做到“图文并茂”。可以说,成功的板书,给学生印象深刻的板书,常常是那些图文并茂的板书,而仅有文字的板书,即使内容详尽,也很难令人过目不忘。从这个意义上讲,板书的空间美,集中体现于板书的形象与色彩之中。
4、板书设计具有鲜明的弥合特征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他们尤其希望去探寻那些似知未知,似合又缺的知识点,因此,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善于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平面上打开一个缺口,启发激励学生去不断地弥合。这就提醒我们,板书设计,不能太详、太细,不能把学生知与不知的一概写出来。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在板书时留下足够的知识空间给学生,学生将会不停地去补充,去扩展,而这种吸引力对学生来说,是最持久的。充分认识教学板书的弥合特征,有利于指导教师更科学地设计板书。
二、提高对板书的作用与价值的认识
板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其作用与价值在于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记忆、想象与创造。具体说,板书的作用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板书是认知的“梯子”
学生的学习,要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过程,即符合循序渐进的规律。成功的板书,能体现出鲜明的层次性与梯度性,就像在学生面前放下了一架“梯子”,顺着这架“梯子”,学生将比较轻松地一步一步跨向更高的知识平台。
2、般书是记忆的“链子”
任何知识在传授的过程中,都要有体系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于板书,把课本中相对纷杂的知识进行整合,使之清晰、条理,使前后知识环环相扣,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巩固。好的板书,将会帮助学生减轻学习的负担。
3、板书是想象的“翅膀”
学生的想象力是无穷无尽的,教学的最大技巧在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欲望。好的板书无异于为学生插上了“翅膀”,凭着它,学生会进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思维状态。在此过程中,学生将充分体验到求知的快乐,从而激发起更强的学习欲望。
4、板书是创造的“起子”
育人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板书设计作为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对学生具有启发性。西方教育界有一句名言:学生是待燃的火,教师则是点火者。从这个意义说,板书的艺术,便是点火的艺术。凭着成功的板书,教师不停地向学生传递着期待。板书恰似一把“起子”,能开启学生创造、探索的智慧之门。
习惯上,我们总把板书看成是教师的事,教师写,学生看,从来如此。但真正的教学强调师生的互动,把板书过程看做师生共同参与、共同设计的过程。这样必定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及创新能力。
总之,教师要学会驾驭板书的艺术,要不断认识板书的特征、作用与原则,努力把握板书的规律,真正提高育人质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00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