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务工子女小学数学教学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 林
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最大程度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从学校学科教学的目标来说,应该注重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发现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努力使学生养成和保持不懈的探索毅力,从而使学习主体逐步具备较高的知识素质、良好的思维品质和一定的创新意识;使学习主体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从依赖型向独立型转变,从接受型向创新型转变,真正实现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从小生活在农村,见识少,所学知识均为书本知识,对于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等一无所知,因此,他们认为所学知识对自己的将来没有什么作用。另外,家长多数都是文言,不懂得知识的重要性,也不懂怎样教育儿女,甚至还有家长教给儿女的是“学那么多干什么,会写字就行了”,针对这一系列阻碍学生学习的客观条件,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帮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这一点上,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告诉他们知识的重要性,也可以带他们去做一些有利于学习的活动。给他们讲和他们生活有关的应用问题,或是农村中知识的应用问题。让学生发现知识存在于社会,存在于生活,和我们的生产、生活等密切相关,并不是自己和家长所想的一无是处,从而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把“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的正确学习观。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学数学是较为枯燥的一门学科,多数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不喜欢学习数学,觉得难,没有兴趣。兴趣是学生通向成功的桥梁;是教师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启迪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对于这一情况,我们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热爱学生,增加情感投入。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热爱自己的学生,以爱心去教化他们,把师生间的距离缩短。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所以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师生感情产生共鸣,才能使学生对你所任教的学科产生兴趣。
2 化枯燥为有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多为抽象、枯燥的,学生学起来感觉无味,这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生动有趣的问题。
3 利用小学生心理特点“好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小学生正处在对任何事物都倍感好奇的年龄阶段,教师可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大胆创设能让他们好奇的实际问题。
4 借教具,助兴趣。直观教学是数学课教学的一个特点,适当地选用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和发挥电教工具的作用,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能消除疲劳,激发学习的兴奋点。因此我在教学时,利用挂图、模型、课本、粉笔盒、粉笔、文具盒等进行直观教学,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知识境地。
三、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教会学生听课。听课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多数学生在“听”时不懂方法,学习效果也就不明显。怎样听好课呢?首先,在听课过程中必须专心,不要“身在教室心在外”。第二,抓重点,做笔记。在上课时,教师都会强调某些问题(或多次提到的问题)即为本节重点,学生在听时,只是暂时地记住和理解,因此,要将知识点记下来,以便于复习巩固。第三,预习中不理解的知识点,应“认真听,多提问”,保证做到全部听懂。第四,积极回答教师上课的提问,做到先思考后回答,不要不经思考乱回答。第五,认真完成课堂练习,将所学知识当堂巩固,发现自己在这一节中不足之处,多想多问。
四、了解学生实际,创设适合他们的实际情境
多数教师均有这样的感觉,多次强调的问题,学生总是记不住,殊不知在讲的过程中所创设的情境不切合学生实际。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没有见过许多先进的交通工具和生活用品。因此,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不要死板地套用课本,应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创设教学情境。
五、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教师教,学生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传统模式,这样的教学法已不再适应新的教学观,应将教师的作用从“教”提高到“导”,“导”就是引导,即教师的作用不应该是死板的“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和教师充分互动起来,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地使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发现、归纳、总结知识。也就是不要一成不变地将讲授放到首位,要采取各种教学方法,如:讨论法、谈话法、实验法等有利于引导学生的教学方法,创造出高素质、高能力的新一代人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0134.htm